因此,打仗什么的,谁乐意啊。打仗就要关港口,港口一关洋人就不会来,自家生意就会受到影响。对广大淳朴的老百姓来说,皇帝换人都不如自家少挣了几文钱来得重要,因此都有些磨磨蹭蹭的,事不关己得很。
饶是这样,郑经还是很顺利的。金门的炮火并不强烈,兵士也少,哪里抵挡得住郑经的攻击,虽然施琅是个有些作战才华的,可对方有个陈永华,文武双全,施琅被打得抱头逃窜,到了厦门。
厦门守军也都慌了。他们和台湾友好相处了这几年,每天出兵操练,却也没有想到会和台湾的兄弟们兵戎相见。他们本来就离得近,当年也有不少人为了想捞点外快,去了台湾,如果认真论起来,他们谁家没有个七大姑八大姨的在那个岛上。同样,台湾的兵也不那么愿意打。更何况,都是知根知底的,谁不明白郑经的那点子事啊,都从心底唾弃着。
这么一来,陈永华再怎么才华横溢,都对消极怠工的士兵们没有办法。好在厦门守军一样消极怠工,两方军队就跟过家家一样,每次出战都是平手。
施琅大喜,他要的就是个拖,拖到大军来了,他就脱身了。郑经急了,将好几个领头消极的小军官当众斩首,这才换来其他人的害怕,认真攻打起来。台湾一认真,厦门就吃紧,施琅没有办法,死死抵抗,又派人去浙江求助,希望能获得支援。
不料,浙江的兵船走到一半的时候,陈永华矛头一转,去打温州。浙江的兵船急着赶路,正好迎面碰上,被打了个落花流水。陈永华率兵在温州上岸,温州港口失守。
正在僵持的时候,朝廷的兵马到了。硕塞立刻就提议从厦门出兵台湾,来个围魏救赵。施琅摇摇头。陈永华敢把大后方抛下不顾是有原因的,现在正是涨潮的时候,海上风浪很大,渔民们都是不会在这个季节出海的。清朝官兵又大多是北方来人,就别说打仗了,晕船都能晕死你!
硕塞对海战到底还是不了解,却是精通陆战,当机立断提出分兵,决定快马加鞭赶到浙江。施琅想想,觉得不妥。对自己了解最深的往往是敌人,他对郑经了解颇深:这个人有才华,也有能力,就是年轻急躁,害怕失败,且经不起打击。于是,他便联合硕塞,做出一种分兵的架势,又摆出不管天气如何,都要进攻台湾——大清有的是船,有的是火炮,不怕风浪!
果然,在得到消息后,郑经慌了,马上就要放弃温州回台湾。陈永华毕竟谨慎一些,劝说他这可能是圈套,郑经就是不管,他的心肝昭娘还在岛上呢!同时在岛上的还有万恶的大老婆唐氏。虽然他留了人手保护昭娘和儿子,可也怕清军啊。他早就知道,清朝皇帝下过旨意,若是谁家宠妾灭妻,立刻男的罢官女的卖掉,所以他害怕,万一清军攻打到岛上,唐氏绝对做得出里应外合的事情,那个时候昭娘和儿子就惨了!
当然,这种心思是不能直接跟陈永华说的,他只是说他担心老本营的安危,一定要回去。陈永华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一行人从温州再次出发,直奔台湾。
陈永华是对的。这个季节风浪很大,施琅是傻了才会真的去打台湾,而真正的傻子是他们自己,顶着风浪回航。
而施琅他们,是顺风。
这一仗,没有任何悬念。郑经、陈永华被俘,郑袭代表郑家上交了降书,郑家全家被囚禁。施琅奉旨留在台湾整顿,赵布泰和硕塞带着郑家众人以及赢来的战利品,浩浩荡荡的回了京。
福临加封郑经为延平郡王,并赐了一座宅子给他以及家人居住。不过,在得知了他莫名其妙造反以及莫名其妙回台湾的来龙去脉后,福临特地下旨,把昭娘和郑克臧交给唐氏,随她怎么处理,郑经不可有丝毫违抗。
有了皇帝撑腰,唐氏很快就把昭娘和郑克臧折磨致死,而郑经在此一败之后,对昭娘也恨之入骨,觉得生无可恋,没有几年便抑郁而亡。郑袭做了这个郡王,居住在京城。至于唐氏,福临给了她一些钱,她统统不要,干脆利落的落了发,出家做了尼姑。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皇帝在看到郑经一行人时,最想做的,便是招降陈永华。
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福临也不例外。陈永华,也就是小说中鼎鼎大名的陈近南,当福临知道自己就要见到这个大人物的时候,居然异常难得的紧张了一小下。
陈永华其实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是个武艺超群的高手,反而文质彬彬,一副读书人的模样。福临对他非常客气,命人赐座上茶,并表明自己求贤若渴,陈永华丝毫不为所动,而是恪守礼仪,一举一动中没有半点不恭,却又让人看了心里不爽。
没有办法,福临只好让他留在京城,又不限制他去探望郑经,待遇非常优渥。对此,金之俊少有微词,表示这个人这么不识好歹,又是反贼,很应该斩首。对他的意见,福临只是笑笑就驳回了,道:“郑成功当年称赞其为当年的卧龙先生,朕倒想知道,这个卧龙先生有何真才实学。”
陈永华几乎天天都去探望郑经,而郑经只是抱怨天抱怨地,又怨恨起唐氏和昭娘,把罪责都推到两个女人身上。时间长了,陈永华自然也有些烦。再加上皇帝对他和对郑经简直是区别对待,郑经也会吃醋的,时时冷嘲热讽,陈永华被他说得也很无语,毕竟是旧主,他不好顶嘴,只是每次出来神色都淡淡的。
另外,福临还在这次出战中发现了几个人:佟腊月的弟弟佟国纲,以及赫舍里氏的索额图。
佟国纲打起仗来根本不怕危险,总是第一个冲向前去,并且对小型佛郎机炮操作熟练,力气又大,扛着一架佛郎机冲锋陷阵,论起来砸人,时不时还能放放火,杀伤力很是巨大。
而索额图中举之后,便在兵部谋了个小差事,这次跟着出征。他和佟国纲都是满人,一个文人一个武将,居然混到了一处去。他此次是负责粮草后勤的,这许多人和战船、火炮的后勤处理起来怪麻烦的,他发明了一种条目记账法,将账目理得清清楚楚,这种平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次因为有了他,连一点小问题都没有。
这两人都得到了封赏。佟国纲升为从三品游击,索额图成为正四品给事中。佟家和赫舍里氏都高兴非常。赫舍里氏的兴奋劲头更高一些。佟国纲在宫门外看到谢恩归来的索额图,哥俩好的一搂肩膀:“走啊,去喝一杯!”
“行!”在军队里混了这么久,索额图的书生气被一扫而空,“喝不倒你我就叫你大哥!”
“爷我本来就是你的大哥!”
两人手拉手的去喝酒了。而宫里的福临自然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不由得一笑。历史上,佟国纲和索额图没有什么接触,现在,却称兄道弟起来。很诡异,不过,也是个很好的现象,这证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历史应该有的样子早就被更改得模糊不清了。
后宫的几个孩子也是历史变更的重要佐证。十六年的选秀,宫里进了一个西林觉罗氏的姑娘,一个那拉氏的姑娘,是为兰格格和音格格。婉格格诊断出身孕,升位为婉妃。
“阿玛,婉母妃肚子里面,一定是个格格!”珊瑚飞扑到福临怀里,“这样宫里就有姐妹陪我玩了!”
景额则是绷着小胖脸摇头:“妹妹此言差矣。皇家就应该多子多孙,婉母妃肚子里的,一定是个弟弟,就和常宁一样。”——常宁的出生,让他非常的得意,他终于不是最小的那个男孩子了。
珊瑚一撇嘴:“不嘛不嘛,一定是个妹妹。阿玛,你去跟婉母妃说一声,让她生个妹妹可好?”
福临笑着看小儿女们吵嘴。这一生,他有了母亲、妻子、叔父、子女,已经圆满至极,历史什么的,就让它尽情的蝴蝶吧!
作者有话要说:
每次到年底都是最忙最累的时候。某溪不是财务啊,也从来没有学过财务,但是,我要分管财务、人事、行政、采购四个部门,想想就知道我有多忙了。还好公司不大,不然我还不如直接吐血方便点。
第八十三章
台湾终于得以平定,施琅还是很能干的,做为第一任福建水师提督以及台湾省巡抚,他上书朝廷,希望皇帝能够派兵在台湾驻守。福临准奏,并采取屯兵与民兵相结合的方式,这还是当年在黑龙江的时候济度发明的,事实证明相当有效。
但是,同样的方法,用不同的人来实施,效果就会大为不同。施琅在福临的印象里一直是个能干的,没有想到他还是个贪的。
他上岛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计台湾“无主”的田产,然后统统放入自己的名下。若是谁有反对意见,那么这户人家的儿子便会被编入“民兵”名单,扔到军营,百般折磨。一般百姓都是爱子如命的,谁敢因为田地而放弃自己的儿子啊,于是施琅得到的土地不知有多少,几乎占据了南台湾已开垦田地的一半之多。这就算了,台湾许多渔民是没有地的,他便向渔民们索要“规礼”,不然的话,也是同样,将他们的青壮年统统弄到军营里面去。
这就算了。因为台湾北部贸易繁荣,港口众多,他又在市场抽税。原本台北港口是免税的,过往商旅都爱在这里做买卖,这一下子抽税了,税收还不低,直接导致了台北港口的衰败,以及,运入内地的东西价格猛涨。
对满洲贵族来说,百姓生活好坏跟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可舶来品价格高涨,这问题就大了。每年京城里,皇帝圣寿,太后圣寿,皇后千秋,摄政王千秋,四大送礼高峰明晃晃的摆着,还有端午、中秋、过年三个大节的节礼,这还不包括平时谁家嫁姑娘谁家娶媳妇谁家长辈过生日走的人情。总之,在京城开一个礼品铺子绝对是稳赚不赔,所以,这些生意都被牢牢的控制在皇亲贵族们的手里,因此,涨价了,第一批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
弹劾施琅的折子也开始雪片一样的飞上了福临的案头。福临很是不解。在他看来,施琅是个有些笨嘴拙舌,外冷内热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因此,他招了陈永华入宫,想从他嘴里问出个大概。
陈永华本打算依旧是来个一问三不知,奈何福临的态度相当温和,问的也是台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日常的经济来源。
陈永华是个有大抱负的,也是真心为台湾百姓着想,便想着在皇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可惜他又是个在政治事务之外就不善于表达的人,让他聊天简直是千难万难。他想了想,郑重的回答道:“台湾百姓一向淳朴,南部以耕田为生,北部以出海为生。另有高山族人,日常打猎种田出海样样来得。”
福临问道:“朕当时免了北部港口的税收,如今繁华非常吧?”
陈永华点头。这一点上,他不得不感谢皇帝。有了港口,便有无数的人过来做生意,还有许多洋人,带来的商机无数。开客栈的,开饭店的,做小买卖的,很快,台北港口便繁荣起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福临叹一声,指了指桌上的折子,道:“偏偏施琅在港口抽税,且用话恐吓百姓。朕本想让台湾屯田,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转民为兵,省得再有海盗和不长眼的洋人来打咱们的主意。偏偏,这个施琅一下子把朕的苦心给浪费了。”
陈永华气结,站起身来,对着福临一躬到地:“还请皇上怜悯台湾百姓,圣明烛照!”
福临冷笑一声:“这些人顺从郑经反于朕,朕若是再施怜悯,岂不是让天下人都明白朕软弱可欺,随便造反,都不用担心有什么责罚?”
陈永华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还是那一句:“恳请皇上怜悯!”
福临道:“不是朕不愿意施仁政,只是朕心寒。陈先生必然知道,朕之前对台湾如何,可那里的民众却不念着朕的好,一心想着造反。却不想想,若不是朕,他们还在荷兰人手底下讨生活呢。又说朕是蛮夷,朕再是蛮夷,也是国人,偏偏这些人,不愿意跟着朕过日子,反而喜欢西洋番邦?”
饶是这样,郑经还是很顺利的。金门的炮火并不强烈,兵士也少,哪里抵挡得住郑经的攻击,虽然施琅是个有些作战才华的,可对方有个陈永华,文武双全,施琅被打得抱头逃窜,到了厦门。
厦门守军也都慌了。他们和台湾友好相处了这几年,每天出兵操练,却也没有想到会和台湾的兄弟们兵戎相见。他们本来就离得近,当年也有不少人为了想捞点外快,去了台湾,如果认真论起来,他们谁家没有个七大姑八大姨的在那个岛上。同样,台湾的兵也不那么愿意打。更何况,都是知根知底的,谁不明白郑经的那点子事啊,都从心底唾弃着。
这么一来,陈永华再怎么才华横溢,都对消极怠工的士兵们没有办法。好在厦门守军一样消极怠工,两方军队就跟过家家一样,每次出战都是平手。
施琅大喜,他要的就是个拖,拖到大军来了,他就脱身了。郑经急了,将好几个领头消极的小军官当众斩首,这才换来其他人的害怕,认真攻打起来。台湾一认真,厦门就吃紧,施琅没有办法,死死抵抗,又派人去浙江求助,希望能获得支援。
不料,浙江的兵船走到一半的时候,陈永华矛头一转,去打温州。浙江的兵船急着赶路,正好迎面碰上,被打了个落花流水。陈永华率兵在温州上岸,温州港口失守。
正在僵持的时候,朝廷的兵马到了。硕塞立刻就提议从厦门出兵台湾,来个围魏救赵。施琅摇摇头。陈永华敢把大后方抛下不顾是有原因的,现在正是涨潮的时候,海上风浪很大,渔民们都是不会在这个季节出海的。清朝官兵又大多是北方来人,就别说打仗了,晕船都能晕死你!
硕塞对海战到底还是不了解,却是精通陆战,当机立断提出分兵,决定快马加鞭赶到浙江。施琅想想,觉得不妥。对自己了解最深的往往是敌人,他对郑经了解颇深:这个人有才华,也有能力,就是年轻急躁,害怕失败,且经不起打击。于是,他便联合硕塞,做出一种分兵的架势,又摆出不管天气如何,都要进攻台湾——大清有的是船,有的是火炮,不怕风浪!
果然,在得到消息后,郑经慌了,马上就要放弃温州回台湾。陈永华毕竟谨慎一些,劝说他这可能是圈套,郑经就是不管,他的心肝昭娘还在岛上呢!同时在岛上的还有万恶的大老婆唐氏。虽然他留了人手保护昭娘和儿子,可也怕清军啊。他早就知道,清朝皇帝下过旨意,若是谁家宠妾灭妻,立刻男的罢官女的卖掉,所以他害怕,万一清军攻打到岛上,唐氏绝对做得出里应外合的事情,那个时候昭娘和儿子就惨了!
当然,这种心思是不能直接跟陈永华说的,他只是说他担心老本营的安危,一定要回去。陈永华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一行人从温州再次出发,直奔台湾。
陈永华是对的。这个季节风浪很大,施琅是傻了才会真的去打台湾,而真正的傻子是他们自己,顶着风浪回航。
而施琅他们,是顺风。
这一仗,没有任何悬念。郑经、陈永华被俘,郑袭代表郑家上交了降书,郑家全家被囚禁。施琅奉旨留在台湾整顿,赵布泰和硕塞带着郑家众人以及赢来的战利品,浩浩荡荡的回了京。
福临加封郑经为延平郡王,并赐了一座宅子给他以及家人居住。不过,在得知了他莫名其妙造反以及莫名其妙回台湾的来龙去脉后,福临特地下旨,把昭娘和郑克臧交给唐氏,随她怎么处理,郑经不可有丝毫违抗。
有了皇帝撑腰,唐氏很快就把昭娘和郑克臧折磨致死,而郑经在此一败之后,对昭娘也恨之入骨,觉得生无可恋,没有几年便抑郁而亡。郑袭做了这个郡王,居住在京城。至于唐氏,福临给了她一些钱,她统统不要,干脆利落的落了发,出家做了尼姑。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皇帝在看到郑经一行人时,最想做的,便是招降陈永华。
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福临也不例外。陈永华,也就是小说中鼎鼎大名的陈近南,当福临知道自己就要见到这个大人物的时候,居然异常难得的紧张了一小下。
陈永华其实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是个武艺超群的高手,反而文质彬彬,一副读书人的模样。福临对他非常客气,命人赐座上茶,并表明自己求贤若渴,陈永华丝毫不为所动,而是恪守礼仪,一举一动中没有半点不恭,却又让人看了心里不爽。
没有办法,福临只好让他留在京城,又不限制他去探望郑经,待遇非常优渥。对此,金之俊少有微词,表示这个人这么不识好歹,又是反贼,很应该斩首。对他的意见,福临只是笑笑就驳回了,道:“郑成功当年称赞其为当年的卧龙先生,朕倒想知道,这个卧龙先生有何真才实学。”
陈永华几乎天天都去探望郑经,而郑经只是抱怨天抱怨地,又怨恨起唐氏和昭娘,把罪责都推到两个女人身上。时间长了,陈永华自然也有些烦。再加上皇帝对他和对郑经简直是区别对待,郑经也会吃醋的,时时冷嘲热讽,陈永华被他说得也很无语,毕竟是旧主,他不好顶嘴,只是每次出来神色都淡淡的。
另外,福临还在这次出战中发现了几个人:佟腊月的弟弟佟国纲,以及赫舍里氏的索额图。
佟国纲打起仗来根本不怕危险,总是第一个冲向前去,并且对小型佛郎机炮操作熟练,力气又大,扛着一架佛郎机冲锋陷阵,论起来砸人,时不时还能放放火,杀伤力很是巨大。
而索额图中举之后,便在兵部谋了个小差事,这次跟着出征。他和佟国纲都是满人,一个文人一个武将,居然混到了一处去。他此次是负责粮草后勤的,这许多人和战船、火炮的后勤处理起来怪麻烦的,他发明了一种条目记账法,将账目理得清清楚楚,这种平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次因为有了他,连一点小问题都没有。
这两人都得到了封赏。佟国纲升为从三品游击,索额图成为正四品给事中。佟家和赫舍里氏都高兴非常。赫舍里氏的兴奋劲头更高一些。佟国纲在宫门外看到谢恩归来的索额图,哥俩好的一搂肩膀:“走啊,去喝一杯!”
“行!”在军队里混了这么久,索额图的书生气被一扫而空,“喝不倒你我就叫你大哥!”
“爷我本来就是你的大哥!”
两人手拉手的去喝酒了。而宫里的福临自然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不由得一笑。历史上,佟国纲和索额图没有什么接触,现在,却称兄道弟起来。很诡异,不过,也是个很好的现象,这证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历史应该有的样子早就被更改得模糊不清了。
后宫的几个孩子也是历史变更的重要佐证。十六年的选秀,宫里进了一个西林觉罗氏的姑娘,一个那拉氏的姑娘,是为兰格格和音格格。婉格格诊断出身孕,升位为婉妃。
“阿玛,婉母妃肚子里面,一定是个格格!”珊瑚飞扑到福临怀里,“这样宫里就有姐妹陪我玩了!”
景额则是绷着小胖脸摇头:“妹妹此言差矣。皇家就应该多子多孙,婉母妃肚子里的,一定是个弟弟,就和常宁一样。”——常宁的出生,让他非常的得意,他终于不是最小的那个男孩子了。
珊瑚一撇嘴:“不嘛不嘛,一定是个妹妹。阿玛,你去跟婉母妃说一声,让她生个妹妹可好?”
福临笑着看小儿女们吵嘴。这一生,他有了母亲、妻子、叔父、子女,已经圆满至极,历史什么的,就让它尽情的蝴蝶吧!
作者有话要说:
每次到年底都是最忙最累的时候。某溪不是财务啊,也从来没有学过财务,但是,我要分管财务、人事、行政、采购四个部门,想想就知道我有多忙了。还好公司不大,不然我还不如直接吐血方便点。
第八十三章
台湾终于得以平定,施琅还是很能干的,做为第一任福建水师提督以及台湾省巡抚,他上书朝廷,希望皇帝能够派兵在台湾驻守。福临准奏,并采取屯兵与民兵相结合的方式,这还是当年在黑龙江的时候济度发明的,事实证明相当有效。
但是,同样的方法,用不同的人来实施,效果就会大为不同。施琅在福临的印象里一直是个能干的,没有想到他还是个贪的。
他上岛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计台湾“无主”的田产,然后统统放入自己的名下。若是谁有反对意见,那么这户人家的儿子便会被编入“民兵”名单,扔到军营,百般折磨。一般百姓都是爱子如命的,谁敢因为田地而放弃自己的儿子啊,于是施琅得到的土地不知有多少,几乎占据了南台湾已开垦田地的一半之多。这就算了,台湾许多渔民是没有地的,他便向渔民们索要“规礼”,不然的话,也是同样,将他们的青壮年统统弄到军营里面去。
这就算了。因为台湾北部贸易繁荣,港口众多,他又在市场抽税。原本台北港口是免税的,过往商旅都爱在这里做买卖,这一下子抽税了,税收还不低,直接导致了台北港口的衰败,以及,运入内地的东西价格猛涨。
对满洲贵族来说,百姓生活好坏跟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可舶来品价格高涨,这问题就大了。每年京城里,皇帝圣寿,太后圣寿,皇后千秋,摄政王千秋,四大送礼高峰明晃晃的摆着,还有端午、中秋、过年三个大节的节礼,这还不包括平时谁家嫁姑娘谁家娶媳妇谁家长辈过生日走的人情。总之,在京城开一个礼品铺子绝对是稳赚不赔,所以,这些生意都被牢牢的控制在皇亲贵族们的手里,因此,涨价了,第一批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
弹劾施琅的折子也开始雪片一样的飞上了福临的案头。福临很是不解。在他看来,施琅是个有些笨嘴拙舌,外冷内热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因此,他招了陈永华入宫,想从他嘴里问出个大概。
陈永华本打算依旧是来个一问三不知,奈何福临的态度相当温和,问的也是台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日常的经济来源。
陈永华是个有大抱负的,也是真心为台湾百姓着想,便想着在皇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可惜他又是个在政治事务之外就不善于表达的人,让他聊天简直是千难万难。他想了想,郑重的回答道:“台湾百姓一向淳朴,南部以耕田为生,北部以出海为生。另有高山族人,日常打猎种田出海样样来得。”
福临问道:“朕当时免了北部港口的税收,如今繁华非常吧?”
陈永华点头。这一点上,他不得不感谢皇帝。有了港口,便有无数的人过来做生意,还有许多洋人,带来的商机无数。开客栈的,开饭店的,做小买卖的,很快,台北港口便繁荣起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福临叹一声,指了指桌上的折子,道:“偏偏施琅在港口抽税,且用话恐吓百姓。朕本想让台湾屯田,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转民为兵,省得再有海盗和不长眼的洋人来打咱们的主意。偏偏,这个施琅一下子把朕的苦心给浪费了。”
陈永华气结,站起身来,对着福临一躬到地:“还请皇上怜悯台湾百姓,圣明烛照!”
福临冷笑一声:“这些人顺从郑经反于朕,朕若是再施怜悯,岂不是让天下人都明白朕软弱可欺,随便造反,都不用担心有什么责罚?”
陈永华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还是那一句:“恳请皇上怜悯!”
福临道:“不是朕不愿意施仁政,只是朕心寒。陈先生必然知道,朕之前对台湾如何,可那里的民众却不念着朕的好,一心想着造反。却不想想,若不是朕,他们还在荷兰人手底下讨生活呢。又说朕是蛮夷,朕再是蛮夷,也是国人,偏偏这些人,不愿意跟着朕过日子,反而喜欢西洋番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