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山林场
在向阳乡政府吃完午餐后,采风队员没有休息就直接上车了,径往乐峰乡印山林场进发。这次采风确实是吃了不少苦头,对那些中午有午休习惯的朋友来说,这样熬真是够呛的。车子在山路上颠簸,两边不是万丈深渊,就是高山耸立,坐在窗外向外望去,总有深深的恐惧之感!
1966年,南安印山林场成立,其经营山地面积为12898亩,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万亩的四季佳果园,千亩的麻竹笋食用生产基地。年产鲜果1000余吨,脆笋片500余吨,猪、牛、羊等畜牧业规模达到5000余头。其规模和效益位居全市乡镇办林业的前列,先后十多次受到省、市、县、镇的表彰和奖励。
近年来,印山林场注重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前不久“印山”牌商标荣获泉州市知名商标,其生产的产品芦柑被评为“绿色食品”脆笋片被评为无“公害产品”被省农业厅授予“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自办场以前,林场先后投入了10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通了90多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15公里的电力照明,并配置了中国移动、电信、联通通信基站,兴建5幢办公楼及综合楼,改善了员工的生活居住条件。
旅行车在盘山公路上七弯八拐,终于把我们带到了印山林场。一下车,满山满眼的芦柑让人目瞪口呆。从山上往下望去,无数橙黄的芦柑装点在碧绿的柑桔丛中,山上山下,一片星光闪耀的芦柑海洋。真是太多了,太美了!此时正值收获季节,林场的管理人员陪同我们到接待室小憩之后,带我们走访了芦柑包装车间。
一箱箱的芦柑堆放在半封闭的木箱里,然后磊成一人多高的芦柑楼,上面再盖上一层防水防晒的塑料布,就这样,把它直接放在露天里,任由风吹日晒。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这是刚采摘不久的新鲜芦柑,这样露天置放,是为了让这些芦柑充分排解水分、自然防腐,然后才能入袋包装。
我们跟随林场管理人员走进包装车间,一堆堆一排排用半封闭木箱磊装起来的芦柑,在车间的四周环形摆开,只留下中间的空间地带,让林业工人们进行入袋包装。印山芦柑通过自然失水、天然保鲜、人工分类、人工挑选,最后打包装入打印有“印山”商标的环保纸箱,发往全国各地进行销售。
摘采芦柑是属于季节性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每年到了收获季节,林场都要请来很多临时工人,来协助林场收获工作。这些工人一部分到林场去摘采鲜果,一部分负责芦柑运输,另一部分在车间包装。我们站在山上,放眼望去,一部分芦柑林已经摘采完了,留下空空的绿色。而另一部分则还是星星点点地挂在树上,显得左右两边不同的景色。
采风任务是繁忙的,所以我们在印山农场无法呆久,不管这里的景色多美,芦柑多甜,也是不能留住我们的脚步。登上车,望着身后的“笋塔水库”挥一挥手,告别印山农场!
2。明英苑
说起潘明继博士,相信大家肯定很熟悉。采风团离开印山林场,一行人员继续奔波,走访了位于湖内村的“明英苑”“明英苑”是由我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的肿瘤专家潘明继博士兴建的。
据潘明继博士文中自述:“1991年,我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评为国际36位突出贡献专家之一,荣获国际毕生学术成就金质塑像奖,并获得一笔国际奖金。根据国际奖金使用的宗旨和文件精神,这种奖金只能用于有纪念意义的事业上。1995年,我的家乡南安市政府有意用这笔奖金作为启动资金,建一座以我名字命名的纪念馆,但上级没有同意这个动议,因为给活人建纪念馆还从来没有过。”
“当时卢老(卢嘉锡)正在福州,他得知此事后,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以个人名字建纪念馆不妥,但我认为救死扶伤、献身科学,这种精神需要弘扬。记得你的家庭1994年被评为全国30户‘美好家庭’之一,有此殊荣,与你夫人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弘扬夫妻共同创业的精神,我建议以潘明继和夫人施增英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明英苑’。”
“1996年6月‘明英苑’在我家乡南安市乐峰镇动工兴建,1999年11月23日竣工,由南安市委、市政府主持举行落成庆典。如今由卢老命名并题字的‘明英苑’已经成为当地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激励后人’的教育基地。”“明英苑”的主体分为明英园和明英湖两个部分。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是集旅游、休闲、科研教育等多功能的基地。
当我们走近“明英苑”的时候,大门迎面相对的是卢嘉锡先生所题写的“明英苑”三个金色大字。走进大门,整个场地管理得非常整洁清雅,潘明继博士的立像和我们迎面相对,目光望向远方。做为一个从牛栏走到联合国讲台的高级教授,他在肿瘤医学上的创举,为人类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1年,他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评为“国际36位突出贡献专家”之一,荣获“国际毕生学术成就金质塑像奖”;其中18项科研课题分别荣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及市级科技成果奖;1988年,他荣膺“福建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30户美好家庭之一;他还是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省优秀专家、省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拔尖人才、担任过福建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
从“明英园”上往下望去,是湖光山色的“明英湖”风景区。在碧水楼台间,一个农用水库改建之后,水质清澈,清悠透亮。远处的青山倒映,近处的楼台水影,在午后的阳光之下,显得格外美丽耀眼,大有此处风光旖旎胜仙境。农夫荷锄牵牛徐徐走来,一座现在亭台楼阁和古朴乡村美景,跃然纸上。
在“明英园”的馆后,有一尊牧童骑牛的塑像,样子十分天真可爱,我在那拍了几张照片,真是有点儿流连忘返。采风团一行人从后门走进“明英园”纪念馆,参观了馆内的摆设布置和纪念浮雕,然后再往下行走,进入“明英湖”风景区走访参观。
近处的“明英湖”的风景区,有潘明继博士夫妇的半身和全身塑像,以及明英家庭的成就和事迹展览馆。这是一个花园式的湖水公园,水光清丽,波影漓漓;楼台灵秀,玉立亭亭,俨然一座有纪念意义的,乡村生命水库。
3。炉中村振扬文化中心
走访“明英苑”之后,我们继续参观乐峰镇炉中村振扬文化中心。这是一座农民自己的文化中心。
在村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炉中村振扬文化中心的会议厅、南音社、健身房、音乐厅、图书室,一个新农村文化景象在我们眼前展开了。据村领导介绍,在这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文化村里,培养出不少的文化业余从才,我们从张贴在墙上的各种纪念照片中,领略了炉中村文化建设的新风,更进一步理悟新农村文化育人的新风尚。
做为南安市的革命老区,炉中村以文化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以文化打开村民的富裕之路,走出建设新农村的幸福之路。
在向阳乡政府吃完午餐后,采风队员没有休息就直接上车了,径往乐峰乡印山林场进发。这次采风确实是吃了不少苦头,对那些中午有午休习惯的朋友来说,这样熬真是够呛的。车子在山路上颠簸,两边不是万丈深渊,就是高山耸立,坐在窗外向外望去,总有深深的恐惧之感!
1966年,南安印山林场成立,其经营山地面积为12898亩,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万亩的四季佳果园,千亩的麻竹笋食用生产基地。年产鲜果1000余吨,脆笋片500余吨,猪、牛、羊等畜牧业规模达到5000余头。其规模和效益位居全市乡镇办林业的前列,先后十多次受到省、市、县、镇的表彰和奖励。
近年来,印山林场注重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前不久“印山”牌商标荣获泉州市知名商标,其生产的产品芦柑被评为“绿色食品”脆笋片被评为无“公害产品”被省农业厅授予“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自办场以前,林场先后投入了10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通了90多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15公里的电力照明,并配置了中国移动、电信、联通通信基站,兴建5幢办公楼及综合楼,改善了员工的生活居住条件。
旅行车在盘山公路上七弯八拐,终于把我们带到了印山林场。一下车,满山满眼的芦柑让人目瞪口呆。从山上往下望去,无数橙黄的芦柑装点在碧绿的柑桔丛中,山上山下,一片星光闪耀的芦柑海洋。真是太多了,太美了!此时正值收获季节,林场的管理人员陪同我们到接待室小憩之后,带我们走访了芦柑包装车间。
一箱箱的芦柑堆放在半封闭的木箱里,然后磊成一人多高的芦柑楼,上面再盖上一层防水防晒的塑料布,就这样,把它直接放在露天里,任由风吹日晒。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这是刚采摘不久的新鲜芦柑,这样露天置放,是为了让这些芦柑充分排解水分、自然防腐,然后才能入袋包装。
我们跟随林场管理人员走进包装车间,一堆堆一排排用半封闭木箱磊装起来的芦柑,在车间的四周环形摆开,只留下中间的空间地带,让林业工人们进行入袋包装。印山芦柑通过自然失水、天然保鲜、人工分类、人工挑选,最后打包装入打印有“印山”商标的环保纸箱,发往全国各地进行销售。
摘采芦柑是属于季节性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每年到了收获季节,林场都要请来很多临时工人,来协助林场收获工作。这些工人一部分到林场去摘采鲜果,一部分负责芦柑运输,另一部分在车间包装。我们站在山上,放眼望去,一部分芦柑林已经摘采完了,留下空空的绿色。而另一部分则还是星星点点地挂在树上,显得左右两边不同的景色。
采风任务是繁忙的,所以我们在印山农场无法呆久,不管这里的景色多美,芦柑多甜,也是不能留住我们的脚步。登上车,望着身后的“笋塔水库”挥一挥手,告别印山农场!
2。明英苑
说起潘明继博士,相信大家肯定很熟悉。采风团离开印山林场,一行人员继续奔波,走访了位于湖内村的“明英苑”“明英苑”是由我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的肿瘤专家潘明继博士兴建的。
据潘明继博士文中自述:“1991年,我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评为国际36位突出贡献专家之一,荣获国际毕生学术成就金质塑像奖,并获得一笔国际奖金。根据国际奖金使用的宗旨和文件精神,这种奖金只能用于有纪念意义的事业上。1995年,我的家乡南安市政府有意用这笔奖金作为启动资金,建一座以我名字命名的纪念馆,但上级没有同意这个动议,因为给活人建纪念馆还从来没有过。”
“当时卢老(卢嘉锡)正在福州,他得知此事后,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以个人名字建纪念馆不妥,但我认为救死扶伤、献身科学,这种精神需要弘扬。记得你的家庭1994年被评为全国30户‘美好家庭’之一,有此殊荣,与你夫人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弘扬夫妻共同创业的精神,我建议以潘明继和夫人施增英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明英苑’。”
“1996年6月‘明英苑’在我家乡南安市乐峰镇动工兴建,1999年11月23日竣工,由南安市委、市政府主持举行落成庆典。如今由卢老命名并题字的‘明英苑’已经成为当地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激励后人’的教育基地。”“明英苑”的主体分为明英园和明英湖两个部分。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是集旅游、休闲、科研教育等多功能的基地。
当我们走近“明英苑”的时候,大门迎面相对的是卢嘉锡先生所题写的“明英苑”三个金色大字。走进大门,整个场地管理得非常整洁清雅,潘明继博士的立像和我们迎面相对,目光望向远方。做为一个从牛栏走到联合国讲台的高级教授,他在肿瘤医学上的创举,为人类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1年,他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评为“国际36位突出贡献专家”之一,荣获“国际毕生学术成就金质塑像奖”;其中18项科研课题分别荣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及市级科技成果奖;1988年,他荣膺“福建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30户美好家庭之一;他还是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省优秀专家、省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市优秀拔尖人才、担任过福建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
从“明英园”上往下望去,是湖光山色的“明英湖”风景区。在碧水楼台间,一个农用水库改建之后,水质清澈,清悠透亮。远处的青山倒映,近处的楼台水影,在午后的阳光之下,显得格外美丽耀眼,大有此处风光旖旎胜仙境。农夫荷锄牵牛徐徐走来,一座现在亭台楼阁和古朴乡村美景,跃然纸上。
在“明英园”的馆后,有一尊牧童骑牛的塑像,样子十分天真可爱,我在那拍了几张照片,真是有点儿流连忘返。采风团一行人从后门走进“明英园”纪念馆,参观了馆内的摆设布置和纪念浮雕,然后再往下行走,进入“明英湖”风景区走访参观。
近处的“明英湖”的风景区,有潘明继博士夫妇的半身和全身塑像,以及明英家庭的成就和事迹展览馆。这是一个花园式的湖水公园,水光清丽,波影漓漓;楼台灵秀,玉立亭亭,俨然一座有纪念意义的,乡村生命水库。
3。炉中村振扬文化中心
走访“明英苑”之后,我们继续参观乐峰镇炉中村振扬文化中心。这是一座农民自己的文化中心。
在村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炉中村振扬文化中心的会议厅、南音社、健身房、音乐厅、图书室,一个新农村文化景象在我们眼前展开了。据村领导介绍,在这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文化村里,培养出不少的文化业余从才,我们从张贴在墙上的各种纪念照片中,领略了炉中村文化建设的新风,更进一步理悟新农村文化育人的新风尚。
做为南安市的革命老区,炉中村以文化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以文化打开村民的富裕之路,走出建设新农村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