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司马曜落笔,桓容并未觉得轻松。实事求是,司马曜算不上最大的敌人,连前三都排不上,更大的难关是在诏书宣读之后,是否能成功引导舆论,天下人会作何反应。
    能不能平安度过……桓容捏紧金印,天意有之,更在人为!
    走到今天这一步,他不能后退,也绝不会后退!
    第二百二十九章 禅位诏书
    司马曜走进正殿, 群臣忽然间停止议论, 齐刷刷的看向天子, 殿中变得一片死寂。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响起将兵的喊声,声音整齐划一, 要求太后退居后宫,天子亲政。
    群臣神情莫名,看着司马曜,表情都有几分隐晦。
    司马曜坐在上首,脸色铁青, 浑身僵硬。此时此刻, 他终于明白桓容口中的“后果”究竟是什么, 也彻底打消最后一丝侥幸。
    如果不宣读诏书,不在此时退位, 别说继续做个傀儡, 怕是连命都保不住。
    在偏殿时, 他曾暗暗思量, 如何将桓容手中的诏书指为假,好歹拖延一下时间。思来想去,始终不得一法。
    父皇去世,司马奕可还好好的活着!
    无需多费周章,只要将人接来台城,当着群臣的面说一句“禅位诏书乃废帝前所发”,他和父皇都会被打为“篡位”之人。
    会牵连当时拥立父皇的臣子?
    一句“受蒙蔽,不知内情”立刻就能甩锅。甚至为证明自身清白,还会帮着桓容将他父子更深的踩入泥里。
    识时务者为俊杰。
    想当初,魏主代汉,晋帝取魏,满朝文武都是如何做的?
    形势比人强。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除了乖乖低头,宣读诏书让出皇位,司马曜没有第二个选择。如若不然,怕是连太极殿都走不出去!
    坐在皇位上,司马曜俯视群臣,面对指责和猜疑,始终没有出声。
    直到桓容归来,坐到郗愔下首,他才从沉思中转醒。握紧禅位诏书,看向桓容所在,刹那间对上一张笑脸,下意识打了个哆嗦,本能的捂住仍在隐隐作痛的下腹。
    殿外,将兵的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乐声和鼓声早已经停歇,乐者和歌者面带惊慌,低着头,完全是一动不敢动。
    司马曜脸色变得更青。
    看到有臣子不耐烦,已要起身发问,当即深吸一口气,抢在对方开口之前,将诏书递给伺候一旁的宦者,咬牙吐出一个字:“念!”
    “诺!”
    宦者恭敬的捧起竹简,上前半步,正要开始宣读。
    不承想,起身的臣子抢言道:“陛下,归政之事总有章程,需得太后恩许,三省拟诏!”
    司马曜没有理会,仍是对宦者道:“念!”
    宦者未做迟疑,立刻展开竹简,高声道:“朕在位至今三载,遇中原倾覆,胡贼盘踞,不能内修德政、外御强敌,无承续祖宗基业之能,愧于天下百姓。
    天命之归,有德者居之。故有尧舜之贤,夏禹之治。
    今仰观天变,俯察万民,唯行运在桓。
    天弃遗晋,当归德者。
    今踵汉魏旧典,逊于临海,禅位于桓氏子容,归传国玉玺。望能北逐胡贼,兴复汉室,匡复中原,再盛华夏。
    诏书宣布天下,择日定宝册,行大典。”
    诏书宣布完毕,宦者退回司马曜身侧。
    殿中再度陷入死寂,殿外的呼喊声竟也渐渐停歇。
    群臣面面相觑,愕然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成竹在胸者亦有之。只不过,无人应声接旨,也无人起身出言,劝说天子收回退位之意。
    桓容正要起身,却被郗愔抬手按住。
    后者微微摇头,代他站起身,扫过左右文武,随后面向司马曜,高举笏板,口中道:“陛下英明。”
    四字落下,无异于盖棺定论。
    桓容有实力不假,但在朝中说话的分量依旧不如郗愔。
    郗丞相正面表态,无论赞同与否,此刻都不会有人当面驳斥,大胆到故意唱反调。
    至于殿外的将兵是不是司马曜安排,如今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龙亢桓氏和高平郗氏明显达成默契。再看出声附和的琅琊王氏,以及沉默不言却也没立即反对的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众人都是打了个激灵,脑海中迅速闪过一道灵光。
    继郗愔和王彪之之后,又有数名臣子起身,郗超即在其内。
    侨姓之后,吴姓迅速加入。
    自司马曜登上皇位,这还是首次被赞“英明”,而且是满朝文武齐声赞同,难免令人觉得讽刺。
    俯视群臣,司马曜面沉似水。
    他料到会有这个结果,可当真面对,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其中的滋味更是难言。
    当年魏主禅位,尚有臣子表示,一生是大魏之臣,不肯侍奉晋主。轮到他呢?自丞相以下,无一人站出来,哪怕说上一句话!

章节目录


桓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来自远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来自远方并收藏桓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