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们在这件事上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些人十分赞成,认为这是学生心系学校,乐于奉献的好事,何况如今学校经费也紧巴巴的,买实验仪器实验器材都是耽误不得的事情,因此建楼的事情只得一拖再拖,等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建。如今林景兰愿意为学校捐款,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至于反对的领导,自然也有他们的一番道理。林景兰不过还是大二的学生,学校怎么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她捐献的四万巨款?即使是从清华毕业多年,事业有成的校友,也没有这么大手笔的捐款。学校的经费再紧张,这建楼的钱可以向国家再申请,可以向毕业多年的校友募捐,却不能要林景兰这样一个大二学生的钱。当然了,向国家申请,向校友募捐,也都有风险和弊病,最简单的方法,还是暂时先不建楼,等到财政上有钱了再建造。
林景兰等了好多天,都没等到校领导的决议,倒是不时有各种各样的消息传到她这里来,一天一个样,让她的心思也七上八下的。
几天之后,林景兰终于接到通知,叫她去校长办公室。她深吸一口气,知道揭晓结果的时候到了。
☆、第11章 .05更新
学校最终还是同意了林景兰的要求,接受林景兰的捐款,同时允许林景兰参与大楼的设计与建造。但校长也提前对林景兰说明领导们讨论出来的决定,“你想要参与大楼设计可以,但是原则性的问题,还是要听建筑设计师和专业团队的,毕竟建楼不是小事,安全是第一要保障的,当然其他不涉及原则方面,可以完全听你的意见。”
校长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林景兰在想要把楼房刷成什么颜色这类外观问题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在楼房的安全问题上,没得商量。
林景兰当然同意,她捐款建楼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实验楼有安全隐患。即使她参与设计,也完全不会在安全问题上玩笑,至于拥有外观什么的决定权,林景兰觉得也不错,她还是相信自己的审美的。
清华大学能源系建楼的事情正式提上了日程,建筑团队十分专业,其中的建筑师也颇有名气,得知林景兰要参与之后,也没有放在心上。按照建筑师们的理解,林景兰说的参与,想要的不过是回头大楼建成后冠个名,譬如将“景兰实验大楼”这几个字弄得大一些,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毕竟人家出钱了嘛,这些要求当然是要统统满足的
谈情说案。
然而当建筑师们收到林景兰交到他们手中的“实验室建筑设计章程”后,全都严肃地对待了起来。
这份章程写得太全面也太细致了。即使是参与过许多座实验室大楼建设的老工程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份章程里的太多方面,是以前他们都忽略了的,却又十分重要、不该忽略的。
建筑师们当然知道实验室大楼的设计建造和一般的办公大楼不一样,在安全方面要格外注意,譬如在用电方面,要有实验室工作接地、供电电源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等等。
但是林景兰提出来的这份设计章程,不是笼统的适用于任何一栋实验室大楼的那种,而是结合考虑了能源系的各个实验室的设备和功能,进行了功能分区,还留有不少的余量。在章程中还一一列出,未来几十年,实验大楼中可能会新建什么样的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室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为此预留出了空间、功能区以及改造余地。
这样的设计章程,实在没办法不让看见的人大吃一惊。这哪里是在设计大楼?这根本是在预测清华的能源系,甚至是能源领域,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如果不是对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预测的极其清楚,那这份章程中预留出的各种余地,就是彻彻底底一个笑话。
建筑师们看着这份设计章程,震惊过后,就只剩下了疑惑不解。他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这种预留是胡闹,毕竟林景兰只是一名大二学生,怎么可能能把握住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即使是专业中的老教授,恐怕也做不出这种预测。
但是设计章程中的各种建筑安全要求,又十分的具体准确,每一条都十分有用,其中很多条让这些建筑师们看了都震惊不已,心中纷纷想着,就应该这样,怎么以前自己就没有想到呢?全都看下来后,又惊讶于林景兰怎么能想的这么全面,管道井、应急喷淋、隔声、隔震……
因此建筑师们实在拿不准,林景兰在实验楼中设计的预留,究竟可不可行了。于是这份章程又被建筑师递交给了能源系,请能源系里的教授们一起过目。
自然又掀起了轩然大波。
能源系里教授们的震惊程度,比建筑师们又高上几个数量级,毕竟建筑师在这方面是门外汉,隔行如隔山,不太能看得懂。但是教授们却通过林景兰在实验大楼建造上的预留,一下子看明白了林景兰对专业发展的各种预测。
但是至于这些预测会不会成真,谁也不敢拍板说是或者不是!
甚至他们都想不明白,林景兰怎么能如此大胆,做出这样的预测来?而且这些预测看起来还都十分可靠?
最终还是张教授决定,“就按照林景兰这份章程来!”
“这些预留的地方,改造的余地也很大,即使预测都出现了偏差,也是能在未来慢慢改的。而且我觉得……”张教授犹豫了一番,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些余地真的十分有必要。”
“像这高精度天平室、谱仪分析室,虽然我们现在的实验都还用不到,但我觉得在五年之内,一定是需要的。其他的地方也是一样。”
林景兰提出的章程获得教授和建筑师两方面的肯定,又结合实际,林景兰和建筑师一起修改了几处细节,实验大楼的设计就按照林景兰提出的这份章程进行了。
建筑师们没有想到,林景兰除了提出章程之外,竟然还真的从头到尾的全程参与,每个环节都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
阁主,你被我承包了!。
林景兰在保证实验室安全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还稍微向绿色建筑的方向靠拢了一下。实验大楼毕竟不向居民楼或者办公楼,可以在绿色建筑上大做文章,但也可以稍稍做一些优化。
毕竟这是能源系的实验大楼,若是在节能减排上一点优势都没有,林景兰总觉得说不过去。建筑师们渐渐发现,林景兰的审美也极其好,在外观上的建议也都十分有用,让整座楼无论是从里面看还是从外面看,都赏心悦目了很多。
林景兰已经成了他们心中无所不能的人。
事实上,这些都是林景兰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在她的空间中一点点尝试试验出来的。如何布局更合理更方便,外观怎么调整更美观,都是林景兰在空间中使用自己的精神一点点搭建建筑模型,才的出来的结论。
这栋实验大楼,林景兰用上了十二分的心思。
.
即使是这样,林景兰的学业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实验大楼竣工在即,林景兰的同学们即将迎来大二学年的期末考试,再过一个假期后就将升入大三。
而林景兰不但要完成更多门课程的考试,她还已经写完了毕业论文,在准备自己的毕业答辩了。
其实毕业答辩对林景兰来说,不过是走个过场的事情。毕竟林景兰用两年时间已经把四年应该学习的课程都修完了,科研成就更是可以碾压任何一名博士毕业生,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更是惊人,发表的sci的数量就比任何一名博士生发表的所有论文数量还要多了。
一切都令人万分惊叹,令人不可置信。
当初嫉妒林景兰的同学早已消失地无影无踪,两年时间,林景兰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与她之间高不可攀的距离。人们就是这样,会嫉妒比自己优秀一点点的人,但是在绝对的实力碾压面前,就只剩下了崇拜与叹服。
毕竟已经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林景兰高高在上,和同学间已经没有任何竞争了,又有什么可嫉妒的呢?
人们或许会嫉妒同一个专业中排名比自己优秀一点而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又怎么会嫉妒成立了清景奖学金、每年会拿出大笔钱奖励优秀学生的林景兰?
一切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理说应当事事顺心的林景兰,这些天却总是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她身边亲密的人只要稍微留心,都能看得出来。
但是关心林景兰的时候,她又什么都不肯说,只是看周惠实在担心,林景兰稍微透漏了两句,“我投的论文不知道能不能发表,估计这些天就有消息了。”
周惠不解,“你哪里还差一篇论文,能不能发表又有什么关系,至于这么挂心吗?何况你的论文,什么时候被拒绝过?”
林景兰没有再解释,自己心中却清楚,这篇论文格外不同。是她想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更是她对自己的新一个挑战——
这篇论文,她投给了美国科学杂志《》。
☆、第11章 .12更新
从1880年开始创办,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aaas的官方刊物,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说是之一,但这种“之一”绝对不是几十种之中的一个,而是二者之一,唯一可以与相提并论的,只有英国的nature。林景兰不知道八十年代的发行量是多少,但在她前世的时候的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世界各地的作者都会纷纷向投论文。发表文章的竞争极其激烈,提交给编辑的文章只有不到10%会被接受发表,并且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都必须进行同行评审。
能在这样高引用率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可以为作者吸引到很大的关注,会成为整个职业发展中一个极大的跃进
苍皇。
再说得直白一点,只要能发表一篇,以前没有研究经费的,之后绝对不会再为钱发愁了,以前在学校里没有地位的,一篇足够升到教授,成为团队的领头羊。
如果林景兰真的能如愿以偿,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就成功发表一篇,那么不只是在中国,即使放眼整个世界,也是绝对的佼佼者了。
也正因如此,林景兰这次格外没有把握,她对自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虽然说她基础扎实、眼界上也比别人有些优势,但还不至于狂妄地认为自己比在能源领域潜心研究几十年的教授更厉害。况且学术上,虽然不能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林景兰一直觉得很多老前辈十分值得敬佩,当初他们在万分艰难的条件下,还是做出了很多很伟大的贡献。
甚至林景兰有时候觉得,越是早一些的年代,人们越是能够潜心钻研,心无旁骛。在后面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因为有太多喧杂,实在是太容易分心了。
最起码林景兰不得不承认,她到了八十年代后,因为没有智能手机可以用,效率绝对提升了好几倍!
.
六月底,考试周结束,大多数同学们都长长地送了一口气,像是被扒掉一层皮一样。林景兰悠然自在地完成考试,又一一地向每门课程的老师说明情况,拜托老师们尽快将她的分数给出来,方便她找学校开具成绩单,寄往德国。
几乎每一名老师,不等林景兰开口,就先对林景兰说道,“你着急要成绩是吧?稍等一下,马上就好。”一边说着一边将林景兰的卷子挑出来,飞快地看完,给出一个极高的成绩,要么是满分,要么象征性地扣上两三分。林景兰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不是由衷地喜欢?甚至这些为林景兰上课的老师,已经没有把林景兰当做需要自己教导的学生了,而是当做一名可以在学术上进行深度讨论的平等的研究者。
“听说你申请的学校都是德国的?决定好去哪一所大学了吗?”老师一边看着林景兰的卷子,一边问道。
至于反对的领导,自然也有他们的一番道理。林景兰不过还是大二的学生,学校怎么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她捐献的四万巨款?即使是从清华毕业多年,事业有成的校友,也没有这么大手笔的捐款。学校的经费再紧张,这建楼的钱可以向国家再申请,可以向毕业多年的校友募捐,却不能要林景兰这样一个大二学生的钱。当然了,向国家申请,向校友募捐,也都有风险和弊病,最简单的方法,还是暂时先不建楼,等到财政上有钱了再建造。
林景兰等了好多天,都没等到校领导的决议,倒是不时有各种各样的消息传到她这里来,一天一个样,让她的心思也七上八下的。
几天之后,林景兰终于接到通知,叫她去校长办公室。她深吸一口气,知道揭晓结果的时候到了。
☆、第11章 .05更新
学校最终还是同意了林景兰的要求,接受林景兰的捐款,同时允许林景兰参与大楼的设计与建造。但校长也提前对林景兰说明领导们讨论出来的决定,“你想要参与大楼设计可以,但是原则性的问题,还是要听建筑设计师和专业团队的,毕竟建楼不是小事,安全是第一要保障的,当然其他不涉及原则方面,可以完全听你的意见。”
校长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林景兰在想要把楼房刷成什么颜色这类外观问题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在楼房的安全问题上,没得商量。
林景兰当然同意,她捐款建楼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实验楼有安全隐患。即使她参与设计,也完全不会在安全问题上玩笑,至于拥有外观什么的决定权,林景兰觉得也不错,她还是相信自己的审美的。
清华大学能源系建楼的事情正式提上了日程,建筑团队十分专业,其中的建筑师也颇有名气,得知林景兰要参与之后,也没有放在心上。按照建筑师们的理解,林景兰说的参与,想要的不过是回头大楼建成后冠个名,譬如将“景兰实验大楼”这几个字弄得大一些,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毕竟人家出钱了嘛,这些要求当然是要统统满足的
谈情说案。
然而当建筑师们收到林景兰交到他们手中的“实验室建筑设计章程”后,全都严肃地对待了起来。
这份章程写得太全面也太细致了。即使是参与过许多座实验室大楼建设的老工程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份章程里的太多方面,是以前他们都忽略了的,却又十分重要、不该忽略的。
建筑师们当然知道实验室大楼的设计建造和一般的办公大楼不一样,在安全方面要格外注意,譬如在用电方面,要有实验室工作接地、供电电源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等等。
但是林景兰提出来的这份设计章程,不是笼统的适用于任何一栋实验室大楼的那种,而是结合考虑了能源系的各个实验室的设备和功能,进行了功能分区,还留有不少的余量。在章程中还一一列出,未来几十年,实验大楼中可能会新建什么样的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室又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为此预留出了空间、功能区以及改造余地。
这样的设计章程,实在没办法不让看见的人大吃一惊。这哪里是在设计大楼?这根本是在预测清华的能源系,甚至是能源领域,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如果不是对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预测的极其清楚,那这份章程中预留出的各种余地,就是彻彻底底一个笑话。
建筑师们看着这份设计章程,震惊过后,就只剩下了疑惑不解。他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这种预留是胡闹,毕竟林景兰只是一名大二学生,怎么可能能把握住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即使是专业中的老教授,恐怕也做不出这种预测。
但是设计章程中的各种建筑安全要求,又十分的具体准确,每一条都十分有用,其中很多条让这些建筑师们看了都震惊不已,心中纷纷想着,就应该这样,怎么以前自己就没有想到呢?全都看下来后,又惊讶于林景兰怎么能想的这么全面,管道井、应急喷淋、隔声、隔震……
因此建筑师们实在拿不准,林景兰在实验楼中设计的预留,究竟可不可行了。于是这份章程又被建筑师递交给了能源系,请能源系里的教授们一起过目。
自然又掀起了轩然大波。
能源系里教授们的震惊程度,比建筑师们又高上几个数量级,毕竟建筑师在这方面是门外汉,隔行如隔山,不太能看得懂。但是教授们却通过林景兰在实验大楼建造上的预留,一下子看明白了林景兰对专业发展的各种预测。
但是至于这些预测会不会成真,谁也不敢拍板说是或者不是!
甚至他们都想不明白,林景兰怎么能如此大胆,做出这样的预测来?而且这些预测看起来还都十分可靠?
最终还是张教授决定,“就按照林景兰这份章程来!”
“这些预留的地方,改造的余地也很大,即使预测都出现了偏差,也是能在未来慢慢改的。而且我觉得……”张教授犹豫了一番,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些余地真的十分有必要。”
“像这高精度天平室、谱仪分析室,虽然我们现在的实验都还用不到,但我觉得在五年之内,一定是需要的。其他的地方也是一样。”
林景兰提出的章程获得教授和建筑师两方面的肯定,又结合实际,林景兰和建筑师一起修改了几处细节,实验大楼的设计就按照林景兰提出的这份章程进行了。
建筑师们没有想到,林景兰除了提出章程之外,竟然还真的从头到尾的全程参与,每个环节都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
阁主,你被我承包了!。
林景兰在保证实验室安全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还稍微向绿色建筑的方向靠拢了一下。实验大楼毕竟不向居民楼或者办公楼,可以在绿色建筑上大做文章,但也可以稍稍做一些优化。
毕竟这是能源系的实验大楼,若是在节能减排上一点优势都没有,林景兰总觉得说不过去。建筑师们渐渐发现,林景兰的审美也极其好,在外观上的建议也都十分有用,让整座楼无论是从里面看还是从外面看,都赏心悦目了很多。
林景兰已经成了他们心中无所不能的人。
事实上,这些都是林景兰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在她的空间中一点点尝试试验出来的。如何布局更合理更方便,外观怎么调整更美观,都是林景兰在空间中使用自己的精神一点点搭建建筑模型,才的出来的结论。
这栋实验大楼,林景兰用上了十二分的心思。
.
即使是这样,林景兰的学业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实验大楼竣工在即,林景兰的同学们即将迎来大二学年的期末考试,再过一个假期后就将升入大三。
而林景兰不但要完成更多门课程的考试,她还已经写完了毕业论文,在准备自己的毕业答辩了。
其实毕业答辩对林景兰来说,不过是走个过场的事情。毕竟林景兰用两年时间已经把四年应该学习的课程都修完了,科研成就更是可以碾压任何一名博士毕业生,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更是惊人,发表的sci的数量就比任何一名博士生发表的所有论文数量还要多了。
一切都令人万分惊叹,令人不可置信。
当初嫉妒林景兰的同学早已消失地无影无踪,两年时间,林景兰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与她之间高不可攀的距离。人们就是这样,会嫉妒比自己优秀一点点的人,但是在绝对的实力碾压面前,就只剩下了崇拜与叹服。
毕竟已经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林景兰高高在上,和同学间已经没有任何竞争了,又有什么可嫉妒的呢?
人们或许会嫉妒同一个专业中排名比自己优秀一点而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又怎么会嫉妒成立了清景奖学金、每年会拿出大笔钱奖励优秀学生的林景兰?
一切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理说应当事事顺心的林景兰,这些天却总是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她身边亲密的人只要稍微留心,都能看得出来。
但是关心林景兰的时候,她又什么都不肯说,只是看周惠实在担心,林景兰稍微透漏了两句,“我投的论文不知道能不能发表,估计这些天就有消息了。”
周惠不解,“你哪里还差一篇论文,能不能发表又有什么关系,至于这么挂心吗?何况你的论文,什么时候被拒绝过?”
林景兰没有再解释,自己心中却清楚,这篇论文格外不同。是她想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更是她对自己的新一个挑战——
这篇论文,她投给了美国科学杂志《》。
☆、第11章 .12更新
从1880年开始创办,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aaas的官方刊物,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说是之一,但这种“之一”绝对不是几十种之中的一个,而是二者之一,唯一可以与相提并论的,只有英国的nature。林景兰不知道八十年代的发行量是多少,但在她前世的时候的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世界各地的作者都会纷纷向投论文。发表文章的竞争极其激烈,提交给编辑的文章只有不到10%会被接受发表,并且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都必须进行同行评审。
能在这样高引用率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可以为作者吸引到很大的关注,会成为整个职业发展中一个极大的跃进
苍皇。
再说得直白一点,只要能发表一篇,以前没有研究经费的,之后绝对不会再为钱发愁了,以前在学校里没有地位的,一篇足够升到教授,成为团队的领头羊。
如果林景兰真的能如愿以偿,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就成功发表一篇,那么不只是在中国,即使放眼整个世界,也是绝对的佼佼者了。
也正因如此,林景兰这次格外没有把握,她对自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虽然说她基础扎实、眼界上也比别人有些优势,但还不至于狂妄地认为自己比在能源领域潜心研究几十年的教授更厉害。况且学术上,虽然不能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林景兰一直觉得很多老前辈十分值得敬佩,当初他们在万分艰难的条件下,还是做出了很多很伟大的贡献。
甚至林景兰有时候觉得,越是早一些的年代,人们越是能够潜心钻研,心无旁骛。在后面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因为有太多喧杂,实在是太容易分心了。
最起码林景兰不得不承认,她到了八十年代后,因为没有智能手机可以用,效率绝对提升了好几倍!
.
六月底,考试周结束,大多数同学们都长长地送了一口气,像是被扒掉一层皮一样。林景兰悠然自在地完成考试,又一一地向每门课程的老师说明情况,拜托老师们尽快将她的分数给出来,方便她找学校开具成绩单,寄往德国。
几乎每一名老师,不等林景兰开口,就先对林景兰说道,“你着急要成绩是吧?稍等一下,马上就好。”一边说着一边将林景兰的卷子挑出来,飞快地看完,给出一个极高的成绩,要么是满分,要么象征性地扣上两三分。林景兰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不是由衷地喜欢?甚至这些为林景兰上课的老师,已经没有把林景兰当做需要自己教导的学生了,而是当做一名可以在学术上进行深度讨论的平等的研究者。
“听说你申请的学校都是德国的?决定好去哪一所大学了吗?”老师一边看着林景兰的卷子,一边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