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虽热心中对于九品官人法还是比较看不起的,但他毕竟是一个两世钻研历史和政治架构的人,不会被情绪左右影响自己的判断。
    刘备既然有兴趣,李素也会诚恳地为他分析九品官人法的具体优劣细节。
    在后世的普通看官眼中,九品官人法这玩意儿简直臭得不能再臭了,这主要得怪电视媒体为了快速说明问题、科普古代政治的时候搞简化处理。
    央视上易中天一句“简单来说九品官人法就是垄断了世家大族世世代代做官的权力”,就让一众地摊直接按照这个刻板印象简化处理捞钱骗点击,似乎这玩意儿就完全没有历史进步的地方。
    进步肯定是有的,否则陈群又不是智障,怎么会拿个完全开倒车的玩意儿出来。
    只不过要比进步,就得跟同时期或者稍早的制度比,不可能跟还没出现的科举去比,那就是历史的耍流虻了。
    李素不会干这种事情,他就非常诚恳地分析给刘备听:
    “这九品官人法的优劣,自然要跟之前现存的用人制比,我们看三个参照项,分别是察举制、卖官制和如今所谓的‘唯才是举制’,也就是地方上因才举荐、朝廷中枢或者地方诸侯自行拍板最终决策。
    卖官制最差,不用多说了。
    唯才是举制的优劣,大王也是深有体会的,刚才您自己都说了——遇到明主之时,而且明主精力旺盛、用人决策事必躬亲,唯才是举令效果极佳。
    但此令需要专权,一旦没有明主,或者精力不济,要委任他人,那就还是沦落回察举的窠臼了,无非是察举标准有所变化,从选德变成注重选才,算是察举的科目改良……”
    李素说到这儿,稍微停顿了一下,观察刘备的反应,见刘备没有异议,他才继续往下说。
    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于“唯才是举需要明君独裁”的认识是很清晰的。
    唯才是举绝对没有后人吹得那么神,是不具有跨代长治久安性的。整个三国时期,也就曹刘诸葛亮这样的强人掌权的时候,能够用好,不是百代之法。
    人治,始终需要期待明君贤相。
    至于卖官,其实是吏治糜烂到极点后,皇帝觉得“你们察举品评出来的结论其实也是你们自己收了好处,无人不贪,那还不如皇帝亲自贪”,真到了那种糜烂末世,察举也好九品中正也好科举也好,都没救了。
    李素便继续往下,跟刘备分析九品官人法对察举制的进步点:
    “陈群建议袁绍弄的这个九品官人法,其实也是需要有查访贤才的专门官员,以自己的眼光去品评候补官员的人品才干,从这点来说,跟察举制没有区别。
    关键的区别,在于他建议在中枢设置中正官,形成一套专门的选官团队,而不是直接让地方太守、州牧兼职选推人才。所以九品官人法的好处,是切断了地方上世家豪强对本地官员选官时的威胁,也切断了一部分的利益输送。
    不过久而久之,恐怕会形成更高层级的利益输送,假以时日,能够从这种制度中舞弊的人可能会变少,但烈度更甚。毕竟不能威胁了,还能利诱、还能世代记账交换利益。”
    李素这番话,刘备很快就听懂了,外行人或许不太容易懂,可以稍微解释一下:
    在汉朝的察举制下,舞弊和糜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太守、州牧容易被地方上的豪强威逼,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容易被贿买、利诱。
    九品官人法主要是切断了前面那种舞弊,但代价是放大了后面那种舞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原本太守就能直接兼职掌管举孝廉的工作,那太守就容易被本郡最强的家族势力威胁。他要是连续多年不举那些本郡最强的家族的人当孝廉,他可能就会面临治安恶化、收税收不上来……各种当地人的抵抗使绊子。
    而中正官至少是州一级才向中央举荐,专人专管选才,郡级没资格插嘴。那么,那些只在一个郡里的豪强恶霸家族,就威胁不到中正官了。当然你还有机会继续舞弊,那就只能是送钱许好处。
    换句话说,九品官人法对于“杜绝威逼,放大利诱”是有帮助的。而且打击了很多只在一个郡里繁衍横行几百年的小豪门,有一定帮助。
    从此以后,郡级的“豪强”就越来越没话语权,但“州级”的世家却越来越强,养蛊的马太效应被加速了。
    等于是从几百个原本依附在察举制上吸血的小豪门里,养蛊养出了十几个乃至二三十个全国级别的大世家,官越来越集中了。
    同时因为“威逼地方官”的渠道被切断了,导致拉拢选官人员所需的能力也出现了一定的单一化。
    原本察举制下的地方豪强,可能也没什么钱没什么才学,但当地民风彪悍,某些豪强就是闹事厉害,你不给他官做他跟太守玩命不让你有安生日子过。所以“只有武力和彪悍不怕死”这种能力的豪强,也能威胁到官做。
    九品官人法之后,这种“武力闹事型”才能就没用了,大家开始拼“道德名望”和钱,少了个统计维度。
    (注:上一章有些书友还说九品中正制以德否才的问题,这个必须澄清,这并非中正制开始才有的新问题。察举制下本来就有孝廉科,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科,那不就是在考道德么。
    在以道德作秀舞弊这点上,中正制没有比察举更坏,只是持平。察举是否败坏,关键要看察举什么科目。科目选得好察举制还是很有前途的。)
    ……
    刘备对于人事政治的制度设计,原本倒是没想那么多,他只是个人用人眼光很不错、看人很准很毒辣。
    听李素这么一番剖析,他才意识到:袁绍那一套,一来确实可以吸引天下世家大族的人心,二来短时间内也确实看不出太多弊病。但最麻烦的就是从长期来看,会加速“门阀兼并”。
    长远来看,几百家郡县级豪强,兼并成几十家全国性世家,看似为害的门阀数量变少了,烈度却变强了。
    刘备当然不能学这种东西了,刘备是已经看到了光武帝刘秀以来,短短一百六十年,东汉就崩坏成什么样了。要是再加速和平年代的自然洗牌兼并,他就算得了天下,将来能长治久安多少时间?
    刘秀维持一百六十年,他这么惨烈杀伐了一通,要是连一百六十年都不到,岂不是笑话。
    绝对不能饮鸩止渴!
    相比之下,对于袁绍为什么非要采纳九品官人法,刘备被李素一解释,也有了新的认识:
    陈群这套制度,还有一点为袁绍量身定做的地方:那就是九品官人法会降低“选官地方保护”,降低袁绍内部的倾轧和外地人的不满。
    原本举谁不举谁州牧郡守拍板说了算,但袁绍的治所在冀州邺城,冀州派肯定会越来越膨胀。
    现在每个州郡本地官员都说了不算了,各州公推一批中正官,每个中正官负责哪个州的选才,是随机的,跟他原本的籍贯、履历不相关。
    那样就可能出现“外州派系的中正官,来审核冀州的人才”的交叉现象,给了外地人一个使绊子拖后腿、不让冀州籍官员膨胀过快的机会。
    而之前在阻止租庸调输法改革的时候,交通便利、靠近中枢的冀州系已经占了便宜了。在九品官人法上,所有世家大族都占便宜、但让外州的世家大族比冀州世家大族相对多占一点点便宜,刚好玩平衡。
    “袁绍为了平衡他下属各派的怨气,也是让步不小啊。可惜这样妥协来的忠心,又有几分真呢?因为袁绍这样讨好就跟着袁绍干的,等到他失势的时候,也未必会死心塌地。孤不学他!”刘备彻底梳理清楚之后,如是对李素表态。
    李素也连忙给刘备画饼:“其实,臣心中这几年也有思索过如何制定一套可以依法而为、不用期待明君贤相也能同行的选才之法,是在察举制基础上,通过改革科目、改革考核方式得来的,目前还没想明白。
    陈群的这个建议,虽然不能用,却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给了我不少启发。臣下次再回到长安,如果环境时机合适,愿意把完善后的想法请大王指教。”
    刘备点点头:“这事儿,我暂时就当没听到,也不问公达元常的应对之策了,等你回来再一起讨论吧。”
    李素领命告辞。
    ……
    第二天,一场简短的践行宴后,刘备亲自送李素出长安城西门,李素才带着亲随、部分家眷(蔡琰刚坐完月子,继续留在长安带孩子)、护卫部队,去往郿县,然后走褒斜道到汉中。
    汉中的吴懿已经在汉水上游准备了充足的船队,可以运走李素一行全部人马,还装运了李素的随军人马足够吃一个月的补给物资——从汉水源头到汉水汇入长江,全程其实也就七八天的航程,因为秦岭之中地势陡峭水流湍急,船开得非常快。
    十一月底,李素已经抵达长沙郡,巴丘守将甘宁亲自带人提前到夏口接应。
    李素抵达长沙后没多久,腊月的一天,雒阳城里就发生了一起悲剧。

章节目录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浙东匹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浙东匹夫并收藏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