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宋状元天天早到晚归,晚上还要在值房点灯熬夜地写书目,只怕还没工夫看那端午节后才搬演上台的新剧。
罢了,别再给他添心事,让他安心编书目吧。
曾学士善良地回到值房,与几位同样从长假后期就开始加班的同僚商量:“从端午起咱们便加值了许多日,连着十余日不曾休沐,以后眼见得也难有休息的日子。咱们原本是风流翰林,眼见着倒成了山中观棋的樵夫,连新戏都看不成。何时见了吕、桓二位大人,总得叫他批一天假与咱们。”
正是!
就是桓阁老的孙子不合在端午长假里上书,才致令他们这些人也跟着加了班,非得找桓学士要个说法不成!
这一科的房考官兼宋状元的房师曾鹤龄同样想早些看见这出挂有学生大名的新剧,便与曾副考联袂出手,趁桓阁老回院拿文书的工夫请假:“桓老先生可曾听说,如今外头有一出杂剧,单写的令孙户科桓给事在福建断案之事?下官有几名同乡已在瓦舍看过了,说是演得极像令孙,扮相威严俊俏,断案手法更是想不到的神妙。”
桓阁老如今满脑子不是周王就是皇孙,多余点工夫要恨自家孙子胳膊肘往外拐,哪儿还有工夫知道外头兴什么戏?
他皱皱眉头,问了声“哦”?
曾学士便问:“老先生还不曾看过么?也怪这些日子朝中事忙,咱们翰林院上下在班待命,从过节起连着加值了八、九天也不曾休假,以致老先生连家人的事都不知道了。”
老先生自己爱加班,那是内阁重任在肩,可他们翰林院这等闲散的清水衙门,哪儿有叫人连着加班的道理?
“这样连着上值,诸人不闻外事也罢了,如宋状元他们忙着搬,成日家沾得一身霉气,也不得归家沐浴,有失体统,更有失朝廷给咱们臣下每五日一休沐的本意。”
他们可已经连着许多日子不曾休息了。
桓阁老总算明白了他们在想什么,心中不快,皱眉道:“平日翰林院清闲,吕学士与老夫也不管你们几时上值、几时归家,怎地这才多值了几天便要抱怨了?朝廷休假自有制度,岂容得你们讨价还价!”
他数落了几句,又怕说得太重失了人心,又安抚了一句:“这回休沐日便不加值,由得你们回去歇息,看戏也好、杂剧也好。只不要在我面前提什么杂剧,这种市井编演出的故事我也不认他当真的。”
众人算着离下回休沐还有七天,心下泱泱,却说不转桓侍郎,只得又回去干活去了。
桓阁老回到家中,仍是见不着他二儿子留下的那个糟心孙子,也懒得问他,把老实听话的大孙儿叫来问道:“你可知外头有出杂剧是演你堂弟的故事的?”
桓家大哥自来在祖父严训下长大,恭顺得紧,垂手答道:“是有出新戏里演到了三弟,却并非演他的故事为主,只在前头的艳段中有他断案。那艳段演得诚为可笑,是讲两个贩丝绸的伙计推车出门,路上一个叫王德成的伙计推车不稳轧了丁文元的脚,那丁文元当场叫起‘轧我脚了’、‘轧我脚了’……”
他说着说着就忍不住要笑,桓侍郎听他讲得磕磕绊绊的,半晌也没听出什么好笑的地方,忍不住挥手打断:“罢了,你只不用再学说,只与我说说这戏是哪个班子演的,在哪里搬演吧。毕竟是有你弟弟的名字,他又是个给事中,岂容市井中人戏谑!”
他孙子怕惹得祖父不悦,讪讪地说:“就在西瓦子里进去左手第三座勾栏,每日辰末开演,演到下午。那班主姓李,说是保定来的,班里人唱杂剧的口声倒都是京腔京调,没有那乡下人的声气……”
他说着说着,见祖父似乎不大爱听,忙把几句没出口的夸赞疾咽下去,只捡着要紧的说:“他们演的剧叫《宋状元义婚双鸳侣》,瓦子外挂着半个门扇大的招子,上画一对儿少年书生,到那儿就看见。”
桓侍郎听见“宋状元”三字,脸色越发沉凝,眯着眼问大孙儿:“他是日日都在那里搬演?过几日旬休时,你陪我同去看一眼。”
又跟宋时有关,这已是第二部戏了吧?第一部给他赚了个救急救难的青天公子之名,第二部又想给他赚什么?他倒要看看那戏里演的什么,能勾搭得翰林院诸人急着休沐,又让他这嘴拙的孙儿提起来都快成了话痨。
只是宋时乡里人吹捧他也罢了,若有那等故意演他孙儿、他桓家不好的地方,便叫人将那戏班子赶回保定,着地方官府看着,永不许唱这戏!
到得五月十六休沐之际,桓阁老便换上京里一般老员外的服色,带着孙儿往西瓦子看那出攀扯他孙儿的杂剧。
才进了瓦舍,还未交那座勾栏,便见着几个颇为熟悉的身影——
不光有翰林院的,还有他在朝会上、礼部常见的人。还有些似乎曾在某处见过,只是不够熟悉,想不起来是谁的,他也都暗暗看了几眼。而后压低斗笠,叫家人挤到勾栏的栅栏门外,给足了几人的看戏钱,带着孙儿进了门。
他们到这瓦子的时辰已是相当早了,又有仆人早早过来排队,到他们进场时也已坐满了大半的场子。桓大人想花些钱与人换好位置都没换成,只得坐在稍远处,眯着眼打量戏台。
坐下之后只见人如流水般往里进,不多久那空着的位子便都坐满了,从戏台左侧入场门后走出两个力夫打扮的人,一个鼻间抹着一点白;一个满面涂黄、鬓杂白丝,推着个独轮车。
出场时两人并排而走,走到台前,那丑角儿忽然跳起来叫了一声“轧我脚了轧我脚了”,骂那年长的白长这么大个子,推车不看路。那年长的也生气回骂,两人争了几句,竟要上衙门。
桓侍郎心知这戏里有他孙儿断案,说着不爱不爱,心里也难免有些期待。正待直起身细看,台下已是山崩海啸般的掌声响起——
用掌声表示喜爱的用法儿,还是宋时在福建弄出来的。
他那点儿期待都化成了挑剔,指着台下问:“这有什么可笑的?因何如此大笑?”
他的管事之前看过这相声,看到这里就想起两人接下来被铐在凳子上,初初还敢硬气吵架,后头就要为吃不上饭而改口认盟兄弟的情态,掩着口儿一面笑一面给桓侍郎讲解。
桓侍郎坐得靠后,一场下来只听得笑声不断,鼓掌声亦是一浪高过一浪,别的都没看全,只看戏里扮的孙子出场时硬比别人高过一头,走路迈着方步,极有官威,极为稳重。
能把他孙儿演得这么威重,这班子也算有几分可取之处。
他刚要夸这班子两剧,到了正杂剧中,却见扮宋时的演员也是一样的高人一等。不只是高,这戏里的宋时还会武艺,一个人对战数人,接枪扔枪、打得花团锦簇。
而与他对打的那人姓文名焕之,是个京里高官子弟,自幼放荡、不学无术,因见了李笙君貌美便要强抢,最后被宋时打伤送归……
这不就是他孙子桓文么!
罢了,别再给他添心事,让他安心编书目吧。
曾学士善良地回到值房,与几位同样从长假后期就开始加班的同僚商量:“从端午起咱们便加值了许多日,连着十余日不曾休沐,以后眼见得也难有休息的日子。咱们原本是风流翰林,眼见着倒成了山中观棋的樵夫,连新戏都看不成。何时见了吕、桓二位大人,总得叫他批一天假与咱们。”
正是!
就是桓阁老的孙子不合在端午长假里上书,才致令他们这些人也跟着加了班,非得找桓学士要个说法不成!
这一科的房考官兼宋状元的房师曾鹤龄同样想早些看见这出挂有学生大名的新剧,便与曾副考联袂出手,趁桓阁老回院拿文书的工夫请假:“桓老先生可曾听说,如今外头有一出杂剧,单写的令孙户科桓给事在福建断案之事?下官有几名同乡已在瓦舍看过了,说是演得极像令孙,扮相威严俊俏,断案手法更是想不到的神妙。”
桓阁老如今满脑子不是周王就是皇孙,多余点工夫要恨自家孙子胳膊肘往外拐,哪儿还有工夫知道外头兴什么戏?
他皱皱眉头,问了声“哦”?
曾学士便问:“老先生还不曾看过么?也怪这些日子朝中事忙,咱们翰林院上下在班待命,从过节起连着加值了八、九天也不曾休假,以致老先生连家人的事都不知道了。”
老先生自己爱加班,那是内阁重任在肩,可他们翰林院这等闲散的清水衙门,哪儿有叫人连着加班的道理?
“这样连着上值,诸人不闻外事也罢了,如宋状元他们忙着搬,成日家沾得一身霉气,也不得归家沐浴,有失体统,更有失朝廷给咱们臣下每五日一休沐的本意。”
他们可已经连着许多日子不曾休息了。
桓阁老总算明白了他们在想什么,心中不快,皱眉道:“平日翰林院清闲,吕学士与老夫也不管你们几时上值、几时归家,怎地这才多值了几天便要抱怨了?朝廷休假自有制度,岂容得你们讨价还价!”
他数落了几句,又怕说得太重失了人心,又安抚了一句:“这回休沐日便不加值,由得你们回去歇息,看戏也好、杂剧也好。只不要在我面前提什么杂剧,这种市井编演出的故事我也不认他当真的。”
众人算着离下回休沐还有七天,心下泱泱,却说不转桓侍郎,只得又回去干活去了。
桓阁老回到家中,仍是见不着他二儿子留下的那个糟心孙子,也懒得问他,把老实听话的大孙儿叫来问道:“你可知外头有出杂剧是演你堂弟的故事的?”
桓家大哥自来在祖父严训下长大,恭顺得紧,垂手答道:“是有出新戏里演到了三弟,却并非演他的故事为主,只在前头的艳段中有他断案。那艳段演得诚为可笑,是讲两个贩丝绸的伙计推车出门,路上一个叫王德成的伙计推车不稳轧了丁文元的脚,那丁文元当场叫起‘轧我脚了’、‘轧我脚了’……”
他说着说着就忍不住要笑,桓侍郎听他讲得磕磕绊绊的,半晌也没听出什么好笑的地方,忍不住挥手打断:“罢了,你只不用再学说,只与我说说这戏是哪个班子演的,在哪里搬演吧。毕竟是有你弟弟的名字,他又是个给事中,岂容市井中人戏谑!”
他孙子怕惹得祖父不悦,讪讪地说:“就在西瓦子里进去左手第三座勾栏,每日辰末开演,演到下午。那班主姓李,说是保定来的,班里人唱杂剧的口声倒都是京腔京调,没有那乡下人的声气……”
他说着说着,见祖父似乎不大爱听,忙把几句没出口的夸赞疾咽下去,只捡着要紧的说:“他们演的剧叫《宋状元义婚双鸳侣》,瓦子外挂着半个门扇大的招子,上画一对儿少年书生,到那儿就看见。”
桓侍郎听见“宋状元”三字,脸色越发沉凝,眯着眼问大孙儿:“他是日日都在那里搬演?过几日旬休时,你陪我同去看一眼。”
又跟宋时有关,这已是第二部戏了吧?第一部给他赚了个救急救难的青天公子之名,第二部又想给他赚什么?他倒要看看那戏里演的什么,能勾搭得翰林院诸人急着休沐,又让他这嘴拙的孙儿提起来都快成了话痨。
只是宋时乡里人吹捧他也罢了,若有那等故意演他孙儿、他桓家不好的地方,便叫人将那戏班子赶回保定,着地方官府看着,永不许唱这戏!
到得五月十六休沐之际,桓阁老便换上京里一般老员外的服色,带着孙儿往西瓦子看那出攀扯他孙儿的杂剧。
才进了瓦舍,还未交那座勾栏,便见着几个颇为熟悉的身影——
不光有翰林院的,还有他在朝会上、礼部常见的人。还有些似乎曾在某处见过,只是不够熟悉,想不起来是谁的,他也都暗暗看了几眼。而后压低斗笠,叫家人挤到勾栏的栅栏门外,给足了几人的看戏钱,带着孙儿进了门。
他们到这瓦子的时辰已是相当早了,又有仆人早早过来排队,到他们进场时也已坐满了大半的场子。桓大人想花些钱与人换好位置都没换成,只得坐在稍远处,眯着眼打量戏台。
坐下之后只见人如流水般往里进,不多久那空着的位子便都坐满了,从戏台左侧入场门后走出两个力夫打扮的人,一个鼻间抹着一点白;一个满面涂黄、鬓杂白丝,推着个独轮车。
出场时两人并排而走,走到台前,那丑角儿忽然跳起来叫了一声“轧我脚了轧我脚了”,骂那年长的白长这么大个子,推车不看路。那年长的也生气回骂,两人争了几句,竟要上衙门。
桓侍郎心知这戏里有他孙儿断案,说着不爱不爱,心里也难免有些期待。正待直起身细看,台下已是山崩海啸般的掌声响起——
用掌声表示喜爱的用法儿,还是宋时在福建弄出来的。
他那点儿期待都化成了挑剔,指着台下问:“这有什么可笑的?因何如此大笑?”
他的管事之前看过这相声,看到这里就想起两人接下来被铐在凳子上,初初还敢硬气吵架,后头就要为吃不上饭而改口认盟兄弟的情态,掩着口儿一面笑一面给桓侍郎讲解。
桓侍郎坐得靠后,一场下来只听得笑声不断,鼓掌声亦是一浪高过一浪,别的都没看全,只看戏里扮的孙子出场时硬比别人高过一头,走路迈着方步,极有官威,极为稳重。
能把他孙儿演得这么威重,这班子也算有几分可取之处。
他刚要夸这班子两剧,到了正杂剧中,却见扮宋时的演员也是一样的高人一等。不只是高,这戏里的宋时还会武艺,一个人对战数人,接枪扔枪、打得花团锦簇。
而与他对打的那人姓文名焕之,是个京里高官子弟,自幼放荡、不学无术,因见了李笙君貌美便要强抢,最后被宋时打伤送归……
这不就是他孙子桓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