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是官家的目的吗?以矿城和粮食危机,就为了出台一项法令?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道法令的颁布,确实有缓解司马光情绪的作用,让他不至于硬梗着要外出。
    可官家留相公们奏对,也只是把法令拿出来了,其他的什么也没说。
    对于如何处置大理内乱,如何处置安南粮食交易的问题,一句都没提。
    怎么提?政事堂没意见,朝臣们乱纷纷的……
    段氏听说了朝议的内容,虽然心焦娘家的事,仍然不敢跟官家提任何要求。
    内苑干政,别说是官家不喜欢,一旦她提要求了,就是政事堂和朝臣也会让她惹一身麻烦,甚至还会令官家为难。
    可毕竟是自己娘家,还是可能灭族的大事,怎能不过心?
    没办法,心焦的连士林传唱的新词都顾不上体会了……这对她一个文青,真的算是很焦虑的境况了。
    官家已经很久没到她的凝成宫了,她也知道,这是官家疼她,鉴于朝堂的情形,又不好当面拒绝她,伤她的心,所以一直避着不面对她。
    可自己实在是忍不住了。
    “三哥儿…~”
    “官家……”
    滔娘的称呼没变,还是喊三哥。段氏不行,她得老老实实的称官家。
    尽管她很想称郎君,偶尔在单独跟官家时,会不由自主的,会心的喊声郎君。当着皇后姐姐,她不能也不敢。
    滔娘把赵曦迎进来,避开段氏的视线,一个劲的给赵曦示眼色。
    都是内苑的姐妹,她做不出来把段氏驱赶的事。可朝廷怎样做,真不是她们妇道人家该掺合的。
    她理解段氏,但并不赞同段氏仗着官家宠幸,就跟官家提左右朝廷决定的要求。
    “你是担心段家,还是担心大理?”
    必须要面对的,不管如何,段氏都是自己女人,有些事还是提前讲明了好。
    家人离心,后院不稳,最容易产生那些肮脏事。
    “官家,奴只担心娘家亲人……”
    段氏很想说大理她也担心,可她现在是大宋的贵妃。
    当初自己万里送身,除了对当时的官家仰慕,也有段家亲宋的成分,同时也是希望让大宋和大理亲密些。
    当时高家已经干预过一次大理的王位更迭了,之所以她来大宋,本来就有给段家找个依靠的目的,希望可以确保段家可以一直执掌大理。
    可如今……高氏选择的时机太好了。
    先皇去世,三年不兴兵事是乃孝道,她更不能提出兵伐高氏。
    就是官家问的,也是担心……
    “当初给了段家二百人的新装备,这些年一直给予了更换。段家王室应该性命无忧,可自保。我已责令矿城,一旦段家人求救,矿城会将段家人接到矿城避难。”
    “至于大理王位……”
    “官家,奴晓得,朝廷出兵是为不孝。奴不敢奢望朝廷发兵伐高氏,让大理归还段家。”
    段氏清楚,官家能让矿城接纳段家人已经是极限了。
    一旦高家要对段家人赶尽杀绝,矿城接纳段家人,就是给矿城找麻烦。
    她清楚矿城是怎样的存在,她在矿城也是有份子的,那是大宋朝堂臣工的利益所在。
    ……
    “铜铁原料储备还能坚持多久?”
    大理内乱,矿城被困,整个铜铁矿的原料运输断了。
    虽然国朝市面流通还没显现不足,但与辽夏的交易用度,以及因市面对矿城的不看好,势必会导致新币在一段时间内会供应不足。
    要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还不能让国朝的货币体系混乱了。赵曦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单单是否出兵,还是以不动兵事尽孝心,在赵曦看来真的无所谓。
    至于矿城十万子民,赵曦从来没担心过,那曾是军卒,还是后期更加训练有素的军卒。
    虽然比不上工坊城,守住矿城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回官家,工坊城的原料储备一直以一年为期,即便是如今新币有所变动,支撑七八月没问题。铸币可确保七八个月货币稳定。”
    薛向差遣是三司使度支,实际的工作还是以工坊城为主。
    现在的工坊城,在朝廷的地位,堪比三司使。
    希望高氏不要让自己失望吧!
    “米价已经超过三十文了,这已经是自官家南征以后的最高价了。”
    富弼感慨,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跟诸位相公交换意见。
    “富相,按官家的行事风格,对外历来强硬。即便是对辽夏,也不曾这般妥协过。难不成官家任凭安南嚣张?”
    别说韩琦,这也是富弼不解的地方。
    按说官家见这般情形,绝不会按兵不动的。
    至于三年不动兵事,到了他们这个层级,谁都知道就那么回事。
    当时不响应司马光,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拦一下官家是正确的,让官家在意一下政事堂,而不是自行武断。
    一旦真的影响了国朝货币,影响了国朝粮食价格,政事堂在出兵的问题上,意见绝对是统一的。
    但孝道是官家该尽的,他们只想敲边鼓。
    问题是,从被司马君实拦一下以后,官家就再没提出兵的事。
    到底几个意思?
    “三司使奏报,铜铁原料储备足可以支撑国朝一年新币稳定。这些年常平仓也年年满仓,实在不行开放常平仓抑价吧。”
    安南的异动,没有减少粮食内运,反倒让越来越多的粮商跑广南去了。
    国朝的粮食供应并没有减少,倒是又出现了囤积粮食的行为……这些粮商总是记吃不记打。
    “诸位,是否应该让军伍备战?”
    文彦博总觉得出兵是肯定的,就官家的性子,绝对不会就这么算了。
    枢密院提早做些准备,配合官家最后的行动,是如今政事堂最应该做的。
    “做一些准备吧。”
    这一点都认同。
    “七成的奏折都是在论孝道和出兵,其中超过半数认为出兵与孝道不冲突。”
    “想来台谏渠道,递给管家的奏折也不会少。”
    “如果官家一直这样置之不理,怕是下一步最多的该是指责官家了……”
    毋容置疑,如果官家要是一直这样,肯定满朝堂都会变成对官家的检点折子。
    不管要怎样做,都应该拿出个态度来了。
    “那这些……?”
    “一并送进去吧!”
    几人心照不宣的笑了笑。
    他们之所以还没嚷嚷这事,是对官家一贯以来的行事评估。
    现在整个朝堂都在热议,所有的臣工心思都集中在此事上。
    政事堂不介意这时候添一壶油,让火燃的旺一些…~他们也想明白官家到底要怎样。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