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制造的轨道马车,一辆的载重量大概百石左右,也就是十吨左右的载重量。
说实话,这点载重对于如今军器监制作马车的工艺,真的不算啥。
后世的一节火车皮,可以拉三五十吨,而此时军器监的马车工艺,尽管比后世差,那也是锰钢的材质。
赵曦一开始便设计的是双向轨道,也就是说单向运输可以做到每一刻钟,就可以发四辆马车,相当于不分昼夜,这条轨道上马车不停的在运送。
如此,一天便可以运输近两万石……
赵曦为轨道运输制定了详细的章程。
没办法,他应该是实地查看,甚至应该试运行期间盯在那里。
可是不能,既然想挖坑埋一些人,他就得待在朝堂,别让那些有心人看出什么来。
轨道运输是新事物,一开始绝对不会那么顺畅,还是让一些原本很烂的军卒在执行。
赵曦都能想象到会是怎样的混乱。
赵曦不得让苏颂去陪着李诫主持大局。
这时候,让赵曦最为深刻的是:能用的人太少了。
“爹爹,可否令薛向暂时到军器监任职?”
真的是没办法了。
苏颂离开了,运送到汴梁的粮食分配,就成了麻烦。
不管是吕公著还是韩缜,包括王陶,都不精通数术,更是对财货之道模糊。
这时候赵曦便想到了薛向。
“薛向?”
赵祯似乎在搜索这个名字。
“三司度支,曾奉命调查榷场羊毛的交易事宜。”
哦,想起来了。当时相公们提议,还真有过这么一道诏令……
然后,第二天薛向便受朝廷委派,进驻了工坊城。
职责也是现成的,也算是三司使的业务范畴,对新钱监的制币进行摸底。
而真实的目的,薛向却是接到了官家的密旨。
“殿下,此番作为可是为赚钱?”
薛向有些不明白,就看每天到了钱监,又分运到京兆府和河北道的粮食,足可以将粮价降到三五十文一斗的水平,不明白为何殿下捂着不出货。
“师正,粮价何时最高?”
这是关键的。只有在粮价飙升至最高时,大批量放出粮食,对于投机粮食的商贾,打击才是最有效的。
“常平仓清空之日,应该是米价最高之时。”
“庆历年,米价曾有斗米近百文的年辰,而并未出现粮荒之忧。就如现如今,斗米百文,尚在黎民承受范围。”
“无流民之忧,常平仓未开,目前处于相互试探阶段。朝廷等流民,商贾等常平仓,而百姓熬日月,等老天。”
“说白了都在蓄积,吾在蓄积粮食,商贾在蓄积资金,百姓在蓄积怨气,朝廷在等着爆发……”
“而流民至,常平仓开,待那时,商贾才会将筹集的资金,疯狂哄抢了常平仓的储备,从而将粮价推高以博取巨额利润。”
“此番所做,就是准备在商贾资金套牢后,在京畿道、京兆府、河北道,同时大批量粜米……”
说白了,赵曦就是想让借灾荒而发财的人,把粮食都砸手里发霉。
汴梁城的米价已经上涨到每斗一百二十文,而河北道和京兆府奏报,米价已经接近斗米百五十文。
朝堂再一次争论了,为是否开常平仓而争论。
这一次,主要争论的是,河北道和京兆府是否应开放常平仓。
又是各有各的道理。
“河北道、京兆府开放常平仓,可缓解开封府流民之患。如今之时月,百姓备粮消耗殆尽,若米价继续上涨,势必导致殷实家户也承受不起,从而背井离乡,流向汴梁。”
“此灾荒非一府一郡之灾情,整个河北道、京兆府几近全境欠收,受灾人数达百万之巨。若朝廷不开放常平仓,将有百万流民至京,一旦作乱,后果不可想象。”
“欠收乃至绝收已成定局。如今开放常平仓,势必导致百姓哄抢,以获得明年冬麦收获前之备粮。”
“常平仓将被迅速掏空,如此,朝廷对安置灾民将无任何措施。那才是灾难,最大的灾难。臣以为,常平仓备粮,于今年之势,唯有留存,以确保朝廷施粥安民之用度。”
臣工们嚷嚷,富弼却看着赵曦以及他老子。
国朝早年不是没有过灾荒,那怕灾情不及今日之一半,官家已经是坐卧不安。
现在奇怪了。不但是太子殿下胸有成竹,就连官家,似乎也是在看热闹。
官家不是个能藏得住事的主,如此灾情,还能饶有兴趣的听人扯淡,而不询问相公们处置意见。太不正常了!
赵曦的心思在市面,重点琢磨那些商贾的意图,偶尔也想想朝堂臣工的立场。
在他看来,即便臣工有掺和这事的,也不敢明目张胆。就如这朝议,每一句都得站的住脚。
所以,并没有花太多心思琢磨朝堂。也没空琢磨朝堂。
就连这早朝,他都觉得有些浪费时间,他这时候最需要通过皇城司,掌握这三地的动态变化,以便做出最及时最恰当的应对。
所以,心思压根就不在朝堂上。
“臣富弼请求奏对!”
呃……早朝完了?不用说,肯定不会有什么结论。
可富弼请求奏对?这事…~臣工们很少请求奏对的,大多数是官家出言留人奏对。
早年朝堂争锋相对时,每一次相公自请奏对,完事了总有一两个被贬黜的。
这些年这事明显少了……
然而,等到了垂拱殿,富弼一句话不说,就愣愣的看着赵祯父子俩。
这事闹的!说实话,这么大的事,不给执宰打招呼,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唯一的借口就是,赵曦并没有借用朝廷的渠道,也没利用朝廷的权威,单纯的以商贾名义在运作。
赵曦倒还坦然,可赵祯不行了。
这么多年,还从来没自作主张干过这么大的事。他可没把什么商贾和朝廷分的太清楚。
赵祯的心里,自己和儿子就是朝廷。
瞒着相公们……挺理亏。
“曦儿……”
“哦,爹爹,富相,此乃曦所撰,可用与否,还需朝廷议定……”
《论安置流民疏》是赵曦这段时间准备的,希望能用后世的一些规划,来规范如今的灾民管理。
看富弼不依不饶的样子,赵曦正愁机会呢,这样正合适。
说实话,这点载重对于如今军器监制作马车的工艺,真的不算啥。
后世的一节火车皮,可以拉三五十吨,而此时军器监的马车工艺,尽管比后世差,那也是锰钢的材质。
赵曦一开始便设计的是双向轨道,也就是说单向运输可以做到每一刻钟,就可以发四辆马车,相当于不分昼夜,这条轨道上马车不停的在运送。
如此,一天便可以运输近两万石……
赵曦为轨道运输制定了详细的章程。
没办法,他应该是实地查看,甚至应该试运行期间盯在那里。
可是不能,既然想挖坑埋一些人,他就得待在朝堂,别让那些有心人看出什么来。
轨道运输是新事物,一开始绝对不会那么顺畅,还是让一些原本很烂的军卒在执行。
赵曦都能想象到会是怎样的混乱。
赵曦不得让苏颂去陪着李诫主持大局。
这时候,让赵曦最为深刻的是:能用的人太少了。
“爹爹,可否令薛向暂时到军器监任职?”
真的是没办法了。
苏颂离开了,运送到汴梁的粮食分配,就成了麻烦。
不管是吕公著还是韩缜,包括王陶,都不精通数术,更是对财货之道模糊。
这时候赵曦便想到了薛向。
“薛向?”
赵祯似乎在搜索这个名字。
“三司度支,曾奉命调查榷场羊毛的交易事宜。”
哦,想起来了。当时相公们提议,还真有过这么一道诏令……
然后,第二天薛向便受朝廷委派,进驻了工坊城。
职责也是现成的,也算是三司使的业务范畴,对新钱监的制币进行摸底。
而真实的目的,薛向却是接到了官家的密旨。
“殿下,此番作为可是为赚钱?”
薛向有些不明白,就看每天到了钱监,又分运到京兆府和河北道的粮食,足可以将粮价降到三五十文一斗的水平,不明白为何殿下捂着不出货。
“师正,粮价何时最高?”
这是关键的。只有在粮价飙升至最高时,大批量放出粮食,对于投机粮食的商贾,打击才是最有效的。
“常平仓清空之日,应该是米价最高之时。”
“庆历年,米价曾有斗米近百文的年辰,而并未出现粮荒之忧。就如现如今,斗米百文,尚在黎民承受范围。”
“无流民之忧,常平仓未开,目前处于相互试探阶段。朝廷等流民,商贾等常平仓,而百姓熬日月,等老天。”
“说白了都在蓄积,吾在蓄积粮食,商贾在蓄积资金,百姓在蓄积怨气,朝廷在等着爆发……”
“而流民至,常平仓开,待那时,商贾才会将筹集的资金,疯狂哄抢了常平仓的储备,从而将粮价推高以博取巨额利润。”
“此番所做,就是准备在商贾资金套牢后,在京畿道、京兆府、河北道,同时大批量粜米……”
说白了,赵曦就是想让借灾荒而发财的人,把粮食都砸手里发霉。
汴梁城的米价已经上涨到每斗一百二十文,而河北道和京兆府奏报,米价已经接近斗米百五十文。
朝堂再一次争论了,为是否开常平仓而争论。
这一次,主要争论的是,河北道和京兆府是否应开放常平仓。
又是各有各的道理。
“河北道、京兆府开放常平仓,可缓解开封府流民之患。如今之时月,百姓备粮消耗殆尽,若米价继续上涨,势必导致殷实家户也承受不起,从而背井离乡,流向汴梁。”
“此灾荒非一府一郡之灾情,整个河北道、京兆府几近全境欠收,受灾人数达百万之巨。若朝廷不开放常平仓,将有百万流民至京,一旦作乱,后果不可想象。”
“欠收乃至绝收已成定局。如今开放常平仓,势必导致百姓哄抢,以获得明年冬麦收获前之备粮。”
“常平仓将被迅速掏空,如此,朝廷对安置灾民将无任何措施。那才是灾难,最大的灾难。臣以为,常平仓备粮,于今年之势,唯有留存,以确保朝廷施粥安民之用度。”
臣工们嚷嚷,富弼却看着赵曦以及他老子。
国朝早年不是没有过灾荒,那怕灾情不及今日之一半,官家已经是坐卧不安。
现在奇怪了。不但是太子殿下胸有成竹,就连官家,似乎也是在看热闹。
官家不是个能藏得住事的主,如此灾情,还能饶有兴趣的听人扯淡,而不询问相公们处置意见。太不正常了!
赵曦的心思在市面,重点琢磨那些商贾的意图,偶尔也想想朝堂臣工的立场。
在他看来,即便臣工有掺和这事的,也不敢明目张胆。就如这朝议,每一句都得站的住脚。
所以,并没有花太多心思琢磨朝堂。也没空琢磨朝堂。
就连这早朝,他都觉得有些浪费时间,他这时候最需要通过皇城司,掌握这三地的动态变化,以便做出最及时最恰当的应对。
所以,心思压根就不在朝堂上。
“臣富弼请求奏对!”
呃……早朝完了?不用说,肯定不会有什么结论。
可富弼请求奏对?这事…~臣工们很少请求奏对的,大多数是官家出言留人奏对。
早年朝堂争锋相对时,每一次相公自请奏对,完事了总有一两个被贬黜的。
这些年这事明显少了……
然而,等到了垂拱殿,富弼一句话不说,就愣愣的看着赵祯父子俩。
这事闹的!说实话,这么大的事,不给执宰打招呼,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唯一的借口就是,赵曦并没有借用朝廷的渠道,也没利用朝廷的权威,单纯的以商贾名义在运作。
赵曦倒还坦然,可赵祯不行了。
这么多年,还从来没自作主张干过这么大的事。他可没把什么商贾和朝廷分的太清楚。
赵祯的心里,自己和儿子就是朝廷。
瞒着相公们……挺理亏。
“曦儿……”
“哦,爹爹,富相,此乃曦所撰,可用与否,还需朝廷议定……”
《论安置流民疏》是赵曦这段时间准备的,希望能用后世的一些规划,来规范如今的灾民管理。
看富弼不依不饶的样子,赵曦正愁机会呢,这样正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