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政府高层多是军人出身,做事一贯都是雷厉风行,既然决定坑波兰人,自然不会手软。
因为波兰王位之争的问题,普波关之间同样埋下了钉子。好不容易才取得独立的波兰人,可不愿意被普鲁士给吞并了。
加上国际势力的干涉,不断的放大普波矛盾,如果不是有俄国人这个大敌存在,两国早就分道扬镳了。
即便是如此,波兰政府中激进派也不想看到普鲁士人指手画脚,想要踢开普鲁士单干。
这些问题,柏林政府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二激进派分子不好对付,一个操作不好就会引发剧烈反弹。
柏林政府早就有借刀杀人的心思,只是操作起来的隐患颇大,一个不好就是一场灾难。
要对付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需要波兰炮灰,可不能让波兰被打残了。
如果不是俄奥关系破裂,毛奇是绝对不敢提出这个建议的。要不然俄国人趁机参合进来,强行把奥地利拉下水,普波可不是俄奥的对手。
现在俄奥同盟出现问题,奥地利也需要借普波的手削弱俄国人,这种背景下维也纳政府最多教训一下波兰人,不可能把他们真的打残。
波兰人需要为此付出多少代价,柏林政府一点儿也不在乎。尽管把波兰视作囊中之物,但有一个现实,他们不得不面对。
对普鲁士王国来说,波兰的块头实在太大了,要是一口吞下去,最终的结果多半是被噎死。
第一次普俄战争中,波兰人之所以会损失惨重,就要普鲁士的手笔。只不过做得比较隐蔽,不为外界所知。
鼓动中二少年真的很简单,挑起舆论就够了,报纸就是最有利的武器。一夜之间,普俄奥三国瓜分波兰的旧事就被翻了出来。
当然,普鲁士王国被隐去了,报纸上面已经变成了俄奥两国瓜分波兰王国,奥地利的作用被人为的放大了。
……
圣彼得堡,自从奥地利拉开倾销序幕,国际粮食价格血崩之后,亚历山大二世整个人都不好了。
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解决了俄罗斯帝国的土地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收获胜利果实,就迎来了当头一棒。
奥地利的报复实在是太狠了,如果不能度过这场农业危机,俄罗斯帝国马上就要大难临头。
主要还是财政问题,俄罗斯可不是什么工业国,农业税收还是政府最主要的一笔收入,占据了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粮食价格崩溃,这就意味着沙皇政府的财政要凉。从英国人手中拿到的贷款,那是用来修铁路、发展工业的,可不是用来维护政府日常开销的。
这还是建立在英国人履约的情况下,如果约翰牛不认账了,那沙皇政府就真的要破产了。尽管几年前,他们才破产了一次。
不要看两国签订了合同,但是贷款可不是一次性到位的。英国人是分批次放款,现在沙皇政府只不过拿到了五百多万英镑。
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对俄罗斯帝国来说,这笔钱就是几百公里铁路的问题。
不要觉得贵,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铁轨还要从英国进口,要是最后的成本不高才有鬼。
约翰牛的贷款可不好拿,其中百分之五十都必须用来采购英国商品,修建铁路更是被强制要求从英国采购铁轨。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拿出了一份文件,递给了亚历山大二世。
“陛下,奥地利人昨天再次向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发出了《削减粮食产能倡议书》,他们提出各国在1873年削减8%的粮食产能,以应对农业危机。”
8%的粮食产能,可不是出口国际交易市场上的8%,而是各国粮食生产总量的8%,折算成产量那就是全球粮食产量下跌数千万吨。
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农业危机就度过去了大半。奥地利公布的产能过剩21%,那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理论数字。
仅仅只是估算了食用需求量、酿酒需求量、工业用量需求量、制作成饲料的需求量。
实际生活中,粮食不可避免的会被浪费掉。比如说:运输途中的损耗、因为天气导致粮食发霉变质、日常生活中的浪费……
如果几个粮食出口国,同时削减了8%的产能,那么能够流入国际市场上的粮食,基本上就恢复到了1870年的水平。
因为人口是在不断增长的,最多两三年时间,现在市面上多出来的粮食,就会被消耗掉,粮食价格也会正常化。
表面上来看,奥地利的倡议书没有问题。所有粮食出口大国同比例进行减产,维持市场价格稳定,相当于接纳俄罗斯帝国成为当中的一员,奥地利还让出了很大一块市场。
实际上,这对沙皇政府来说,却非常的要命。减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要让俄罗斯帝国明年粮食产量增长8%,那很简单扩大种植面积就行了。
现在俄国民众的种粮积极性高,产量正在节节攀升,只要解决了交通问题,取代奥地利成为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大国,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可是要减产,这就不好办了,政府总不能禁止民众种粮吧?俄罗斯可是有数千万农民,他们自己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谁也拦不住。
就算是抄袭奥地利的休耕法,那也没有卵用,俄罗斯有的是土地。至于奥地利的开荒法,沙皇政府可不敢效仿,那是要出事的。
亚历山大二世沉思了一会儿后,把目光投向了众人。
“你们怎么看,奥地利人的提议有没有可行性?”
一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情绪激动站了起来,义愤填膺的说:“陛下,这是奥地利的阴谋。一年之内将粮食产能削减8%,这怎么可能做到?
就算是现在国际粮食价格低迷,等农民自己调节种植习惯,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政府不可能直接规定,让农民去种植什么。农业产能过剩,和工业产能过剩也差不多,一场危机过后,市场会做出选择进行优胜劣汰。
如果我们强行削减产能,除了引发一场大乱外,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
奥地利人这是在向我们示威,他们想要用低迷的粮食价格,逼迫我们向他们妥协。”
马尼洛夫可不傻,作为农业大臣他非常清楚现在俄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多高,这个时候要他们削减产量,那是出力不讨好。
俄罗斯和奥地利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国的国情千差万别。维也纳政府在出台法律后,就遏制住了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上涨。
政府高层的大贵族只要带头,在自家的土地上改种经济作物,还是会有不少人响应的。俄国贵族那就不一样了,改种经济作物看似容易,问题是他们卖给谁?
这是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差距,奥地利产业齐备,交通、通讯都比较发达,信息相对透明化。
这些处于社会上层的贵族们,想要了解市场行情还是非常简单,知道种什么会有销路。
俄罗斯帝国就不一样了,本土工业才刚刚起步,糟糕的交通又隔绝了通信,不要说电话了,就算是电报都没能够普及到每一个城市。
就算是有人想要改种经济作物,都不知道该种些什么?即便是种植出来了,也不知道该把东西运到哪里去卖。
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大家自然只能进行保守种植了。粮食价格怎么样姑且不论,至少粮食好卖,有商人来收购。
要是种植经济作物,那就必须要考虑清楚了。如果周边有相应的工厂,那没有问题,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种植。
要是没有工厂,那么就必须要成规模,要是产能不足,可能连运输成本都不够。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马尼洛夫侯爵,请先冷静下来。不要忘了奥地利才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么下去他们的损失最大。
原粮价格血崩后,成品粮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如果持续下去,最终这些加工企业也难逃一劫。
为了保护国内的企业,维也纳政府已经给这些企业减税了,不过奥地利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还是在不断缩水中。
拿到了廉价的原材料后,被奥地利打压的各国粮食加工企业,现在也开始蓬勃发展。
如果供过于求的情况不发生改变,原粮价格持续低迷下去,欧洲各国的粮食加工企业很快就可以发展起来。
从利益的角度上来说,奥地利人发布的倡议书,更多还是为了保住国内的加工制造业。
不管怎么说,现在奥地利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即便是重新开辟了英国市场,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如果奥地利拒绝接受我国的农产品,那才是灾难的开始,欧洲各国还没有谁有这么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亚历山大二世伸手拍了拍额头,粮食丰收了也令人头疼。国际粮食市场上供大于求,今年粮食滞销成为了定局。
一旦丧失了奥地利这个最大的买主,那么国内堆积如山的粮食就真的没办法了。初步估计,今年俄罗斯帝国多出来的粮食,就有上千万吨。
除了不列颠那笔不确定能不能够兑现的合同外,目前他们可没有任何大额订单。在同等价位的情况下,可没有人要他们的粮食。
大家都有稳定的供货商,无缘无故怎么会随便换人,还是换上自己讨厌的人。
没办法,俄国人最近几年在欧洲被黑惨了。现在百分之七十的欧洲人,都不承认俄罗斯是欧洲国家,俄罗斯人自然也不算欧洲人。
剩下承认他们是欧洲人的那百分之三十,其中还包括七千四百多万俄罗斯人。这个年代欧洲大陆,总人口都不足三亿,所以这个比例是相当的感人。
幸好这么多粮食,至少有一半是运不出去的,要不然国际粮食市场上的竞争还会更加残酷。
这和亚历山大二世最初的计划完全是南辕北辙,原本他还想要用粮食当弹药,撬动欧陆霸权的。结果还没有来得及开始,就砸在了自己手中。
计划没有问题,只是变化有些突然。欧洲大陆主要的粮食出口国是奥地利、俄罗斯、波兰、普鲁士,剩下的都不值得一提。
海外的竞争对手,暂时还不成气候。因为美洲各国每年也就向欧洲大陆输送一百多万吨农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
这是利益决定的,美利坚联盟国还在种棉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现在他们棉花霸主的地位依旧是牢不可破。
同等的价格拼质量,同等的质量拼价格,这年头没有任何地区的棉花能够和他们竞争。
英国人的埃及棉花种植计划早早就夭折了,法国人占领埃及过后,一度想要发展棉花产业,只是在美国的棉花冲击下,法国人最后还是放弃了。
英国人捣鼓的印度棉花,很遗憾成本上被美国人完爆。利益面前没得商量,印度棉花无法成为主流。
奥地利的西非棉花种植基地,也好不了多少。这些年的产量几乎没怎么增长,国内的资本家同样是美国棉花的忠实粉丝。
没有办法,这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企业要是不用联盟国的棉花,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产业都跑去扶植,分散精力的结果,最后往往都是一事无成。奥地利在棉纺业市场上没有优势,维也纳政府自然不会在这上面投入。
要不是少了这一个强力对手,大家的日子还会更加难过。
目前美洲的粮食出口大国,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不过这两个国家人少,粮食种植面积有限,产能并不是很大。
起身徘徊了几步,亚历山大二世灵机一动,做出了决定。
“回复奥地利人,告诉他们俄罗斯帝国也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同意削减粮食产能。具体措施就效仿奥地利好了,只不过需要改一改。
土地休耕法没有问题,搬过来就行了。开荒法改为从现在开始:新开垦出来的荒地,五年内不得种植粮食。”
亚历山大二世已经见识到了产能过剩的后果,既然国际粮食出口已经无利可图,他也不想继续增加粮食产能了。
既然如此,干脆给维也纳政府一个面子好了。俄罗斯帝国暂时不在增加粮食产能,但减少产能那还是算了吧,这么富有挑战性的事,不是沙皇政府能够做到的。
因为波兰王位之争的问题,普波关之间同样埋下了钉子。好不容易才取得独立的波兰人,可不愿意被普鲁士给吞并了。
加上国际势力的干涉,不断的放大普波矛盾,如果不是有俄国人这个大敌存在,两国早就分道扬镳了。
即便是如此,波兰政府中激进派也不想看到普鲁士人指手画脚,想要踢开普鲁士单干。
这些问题,柏林政府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二激进派分子不好对付,一个操作不好就会引发剧烈反弹。
柏林政府早就有借刀杀人的心思,只是操作起来的隐患颇大,一个不好就是一场灾难。
要对付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需要波兰炮灰,可不能让波兰被打残了。
如果不是俄奥关系破裂,毛奇是绝对不敢提出这个建议的。要不然俄国人趁机参合进来,强行把奥地利拉下水,普波可不是俄奥的对手。
现在俄奥同盟出现问题,奥地利也需要借普波的手削弱俄国人,这种背景下维也纳政府最多教训一下波兰人,不可能把他们真的打残。
波兰人需要为此付出多少代价,柏林政府一点儿也不在乎。尽管把波兰视作囊中之物,但有一个现实,他们不得不面对。
对普鲁士王国来说,波兰的块头实在太大了,要是一口吞下去,最终的结果多半是被噎死。
第一次普俄战争中,波兰人之所以会损失惨重,就要普鲁士的手笔。只不过做得比较隐蔽,不为外界所知。
鼓动中二少年真的很简单,挑起舆论就够了,报纸就是最有利的武器。一夜之间,普俄奥三国瓜分波兰的旧事就被翻了出来。
当然,普鲁士王国被隐去了,报纸上面已经变成了俄奥两国瓜分波兰王国,奥地利的作用被人为的放大了。
……
圣彼得堡,自从奥地利拉开倾销序幕,国际粮食价格血崩之后,亚历山大二世整个人都不好了。
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解决了俄罗斯帝国的土地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收获胜利果实,就迎来了当头一棒。
奥地利的报复实在是太狠了,如果不能度过这场农业危机,俄罗斯帝国马上就要大难临头。
主要还是财政问题,俄罗斯可不是什么工业国,农业税收还是政府最主要的一笔收入,占据了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粮食价格崩溃,这就意味着沙皇政府的财政要凉。从英国人手中拿到的贷款,那是用来修铁路、发展工业的,可不是用来维护政府日常开销的。
这还是建立在英国人履约的情况下,如果约翰牛不认账了,那沙皇政府就真的要破产了。尽管几年前,他们才破产了一次。
不要看两国签订了合同,但是贷款可不是一次性到位的。英国人是分批次放款,现在沙皇政府只不过拿到了五百多万英镑。
对个人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对俄罗斯帝国来说,这笔钱就是几百公里铁路的问题。
不要觉得贵,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铁轨还要从英国进口,要是最后的成本不高才有鬼。
约翰牛的贷款可不好拿,其中百分之五十都必须用来采购英国商品,修建铁路更是被强制要求从英国采购铁轨。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拿出了一份文件,递给了亚历山大二世。
“陛下,奥地利人昨天再次向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发出了《削减粮食产能倡议书》,他们提出各国在1873年削减8%的粮食产能,以应对农业危机。”
8%的粮食产能,可不是出口国际交易市场上的8%,而是各国粮食生产总量的8%,折算成产量那就是全球粮食产量下跌数千万吨。
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农业危机就度过去了大半。奥地利公布的产能过剩21%,那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理论数字。
仅仅只是估算了食用需求量、酿酒需求量、工业用量需求量、制作成饲料的需求量。
实际生活中,粮食不可避免的会被浪费掉。比如说:运输途中的损耗、因为天气导致粮食发霉变质、日常生活中的浪费……
如果几个粮食出口国,同时削减了8%的产能,那么能够流入国际市场上的粮食,基本上就恢复到了1870年的水平。
因为人口是在不断增长的,最多两三年时间,现在市面上多出来的粮食,就会被消耗掉,粮食价格也会正常化。
表面上来看,奥地利的倡议书没有问题。所有粮食出口大国同比例进行减产,维持市场价格稳定,相当于接纳俄罗斯帝国成为当中的一员,奥地利还让出了很大一块市场。
实际上,这对沙皇政府来说,却非常的要命。减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要让俄罗斯帝国明年粮食产量增长8%,那很简单扩大种植面积就行了。
现在俄国民众的种粮积极性高,产量正在节节攀升,只要解决了交通问题,取代奥地利成为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大国,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可是要减产,这就不好办了,政府总不能禁止民众种粮吧?俄罗斯可是有数千万农民,他们自己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谁也拦不住。
就算是抄袭奥地利的休耕法,那也没有卵用,俄罗斯有的是土地。至于奥地利的开荒法,沙皇政府可不敢效仿,那是要出事的。
亚历山大二世沉思了一会儿后,把目光投向了众人。
“你们怎么看,奥地利人的提议有没有可行性?”
一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情绪激动站了起来,义愤填膺的说:“陛下,这是奥地利的阴谋。一年之内将粮食产能削减8%,这怎么可能做到?
就算是现在国际粮食价格低迷,等农民自己调节种植习惯,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政府不可能直接规定,让农民去种植什么。农业产能过剩,和工业产能过剩也差不多,一场危机过后,市场会做出选择进行优胜劣汰。
如果我们强行削减产能,除了引发一场大乱外,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
奥地利人这是在向我们示威,他们想要用低迷的粮食价格,逼迫我们向他们妥协。”
马尼洛夫可不傻,作为农业大臣他非常清楚现在俄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多高,这个时候要他们削减产量,那是出力不讨好。
俄罗斯和奥地利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国的国情千差万别。维也纳政府在出台法律后,就遏制住了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上涨。
政府高层的大贵族只要带头,在自家的土地上改种经济作物,还是会有不少人响应的。俄国贵族那就不一样了,改种经济作物看似容易,问题是他们卖给谁?
这是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差距,奥地利产业齐备,交通、通讯都比较发达,信息相对透明化。
这些处于社会上层的贵族们,想要了解市场行情还是非常简单,知道种什么会有销路。
俄罗斯帝国就不一样了,本土工业才刚刚起步,糟糕的交通又隔绝了通信,不要说电话了,就算是电报都没能够普及到每一个城市。
就算是有人想要改种经济作物,都不知道该种些什么?即便是种植出来了,也不知道该把东西运到哪里去卖。
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大家自然只能进行保守种植了。粮食价格怎么样姑且不论,至少粮食好卖,有商人来收购。
要是种植经济作物,那就必须要考虑清楚了。如果周边有相应的工厂,那没有问题,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种植。
要是没有工厂,那么就必须要成规模,要是产能不足,可能连运输成本都不够。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马尼洛夫侯爵,请先冷静下来。不要忘了奥地利才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么下去他们的损失最大。
原粮价格血崩后,成品粮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如果持续下去,最终这些加工企业也难逃一劫。
为了保护国内的企业,维也纳政府已经给这些企业减税了,不过奥地利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还是在不断缩水中。
拿到了廉价的原材料后,被奥地利打压的各国粮食加工企业,现在也开始蓬勃发展。
如果供过于求的情况不发生改变,原粮价格持续低迷下去,欧洲各国的粮食加工企业很快就可以发展起来。
从利益的角度上来说,奥地利人发布的倡议书,更多还是为了保住国内的加工制造业。
不管怎么说,现在奥地利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即便是重新开辟了英国市场,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如果奥地利拒绝接受我国的农产品,那才是灾难的开始,欧洲各国还没有谁有这么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亚历山大二世伸手拍了拍额头,粮食丰收了也令人头疼。国际粮食市场上供大于求,今年粮食滞销成为了定局。
一旦丧失了奥地利这个最大的买主,那么国内堆积如山的粮食就真的没办法了。初步估计,今年俄罗斯帝国多出来的粮食,就有上千万吨。
除了不列颠那笔不确定能不能够兑现的合同外,目前他们可没有任何大额订单。在同等价位的情况下,可没有人要他们的粮食。
大家都有稳定的供货商,无缘无故怎么会随便换人,还是换上自己讨厌的人。
没办法,俄国人最近几年在欧洲被黑惨了。现在百分之七十的欧洲人,都不承认俄罗斯是欧洲国家,俄罗斯人自然也不算欧洲人。
剩下承认他们是欧洲人的那百分之三十,其中还包括七千四百多万俄罗斯人。这个年代欧洲大陆,总人口都不足三亿,所以这个比例是相当的感人。
幸好这么多粮食,至少有一半是运不出去的,要不然国际粮食市场上的竞争还会更加残酷。
这和亚历山大二世最初的计划完全是南辕北辙,原本他还想要用粮食当弹药,撬动欧陆霸权的。结果还没有来得及开始,就砸在了自己手中。
计划没有问题,只是变化有些突然。欧洲大陆主要的粮食出口国是奥地利、俄罗斯、波兰、普鲁士,剩下的都不值得一提。
海外的竞争对手,暂时还不成气候。因为美洲各国每年也就向欧洲大陆输送一百多万吨农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
这是利益决定的,美利坚联盟国还在种棉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现在他们棉花霸主的地位依旧是牢不可破。
同等的价格拼质量,同等的质量拼价格,这年头没有任何地区的棉花能够和他们竞争。
英国人的埃及棉花种植计划早早就夭折了,法国人占领埃及过后,一度想要发展棉花产业,只是在美国的棉花冲击下,法国人最后还是放弃了。
英国人捣鼓的印度棉花,很遗憾成本上被美国人完爆。利益面前没得商量,印度棉花无法成为主流。
奥地利的西非棉花种植基地,也好不了多少。这些年的产量几乎没怎么增长,国内的资本家同样是美国棉花的忠实粉丝。
没有办法,这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企业要是不用联盟国的棉花,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产业都跑去扶植,分散精力的结果,最后往往都是一事无成。奥地利在棉纺业市场上没有优势,维也纳政府自然不会在这上面投入。
要不是少了这一个强力对手,大家的日子还会更加难过。
目前美洲的粮食出口大国,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不过这两个国家人少,粮食种植面积有限,产能并不是很大。
起身徘徊了几步,亚历山大二世灵机一动,做出了决定。
“回复奥地利人,告诉他们俄罗斯帝国也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同意削减粮食产能。具体措施就效仿奥地利好了,只不过需要改一改。
土地休耕法没有问题,搬过来就行了。开荒法改为从现在开始:新开垦出来的荒地,五年内不得种植粮食。”
亚历山大二世已经见识到了产能过剩的后果,既然国际粮食出口已经无利可图,他也不想继续增加粮食产能了。
既然如此,干脆给维也纳政府一个面子好了。俄罗斯帝国暂时不在增加粮食产能,但减少产能那还是算了吧,这么富有挑战性的事,不是沙皇政府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