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辞笑着在他穿得鼓绒绒的背上拍了拍,简单道:“申时见!”
朱说仿佛受到莫大鼓舞,眼睛发亮,也跟着笑了一笑,一转身,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寻自己队列了。
陆辞看着他气势十足、却因圆溜溜而大打折扣的背影,忍俊不禁。
等他很快找到队列时,分别站在他前后的两人,便立马认出这是在群见那日致辞的陆解元,笑着让出了位置来。
“多谢二位。”他们主动释放善意,陆辞也投桃报李,笑着拱手小行一礼:“在下陆辞陆摅羽,密州人士,不知是否有幸得知二位名姓?”
离他们入场还有那么一会儿,在排队等候时,倒没禁止举人间交谈这么一说。
因此巡铺官在平平静静地看了他们一眼后,很快就挪开了视线。
那两人也十分爽快,各自报上了姓名来,站前头那位笑着揶揄一句:“那日群见致辞后,何人不知陆摅羽之名?”
后头那人也故意打趣他:“即便摅羽不说,似你这般打眼的青年才俊,我们虽长个十来岁,但也不至于老眼昏花,当然是认得出的。”
前头那人又道:“又与中原夺一魁首,与有荣焉。”
后面那人深以为然,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们寻陆辞释放善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太宗朝起,朝廷上就一直有着崇北贬南的风气,南北之争十分激烈。
朝中官员以曾为宰相的寇准为首,多为北地出身,自矜尊贵,对渐露头角,尤其以晏殊为首的那些个声名鹊起的南方士人颇为忌惮不满。在这些尚未获得一官半职的举人间,也同样受到影响。
在这两人看来,陆辞身为北人,天然就与他们是一派的。
陆辞对此预先进行过了解,也不见怪,只是在听到二人名讳后,他就忍不住怔住了。
排在他前面这人名叫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官家出身;后面的则叫……
“蔡齐?”
陆辞微微一愣,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不由重复了一遍。
蔡齐也怔住了,以为自己玩笑开得不妥,回答时不免多了几分小心:“正是。可是有何不妥之处?”
陆辞仍觉奇妙,不禁失笑道:“不瞒子思,在发解试时,与我同屋而住的那位举子,也姓蔡名齐。”
此蔡齐正值壮年,生得高大俊朗,英气逼人,自不是他在发解试时有过一屋之缘,最终还误入歧途了的那位落魄举子能比的。
蔡齐冲陆辞眨了眨眼,绝口不问那人如何,只笑道:“由此可见,摅羽与蔡姓之人,真是缘分不浅了。”
陆辞莞尔:“有缘的何止是我与子思?子思与醇之可是同年生人呢。”
蔡齐与庞籍都是虚岁二十九,早已成家立业,有妻有子了。
倒是陆辞,虚岁仅有十六,但因谈吐得体,成熟老练,他们相处起来,也觉春风拂面一般舒适。
三人颇有一见如故之感,又寒暄了几句,不知不觉就轮到他们了。
队列中其他原就心绪紧张,异常沉默,根本无心跟其他人交谈的人将此看在眼里,加上也都轻易认出了陆辞的身份,顿时更觉不安了。
不因别的,只因那三人光是站在一起,那轻松自如、自信洋溢的气场,就显得额外不同。
他们在旁默默看着,只觉莫名刺眼。
好在随着三人陆续通过检查,被引领进入试场,他们所忍受的这份诡异折磨,也就跟着解脱了。
单是这样,就让不少人心里暗暗地松了口气。
陆辞还不知自己单是跟那两人聊了会儿天,就给其他举子带去了庞大的心理压力。
他笑眯眯地跟在监门官后头,由对方引领去座席上。
只不过,他请木匠专门打造、不显奢华,但细节上十分讲究的椅子,几称得上醒目,在监门官将他领到那间大试所时,哪怕距离还有些远,也已经不费吹灰之力地一眼认出了自己的坐席了。
就这量身定做的椅子,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当付过定金的陆辞几人带着健仆去收货时,店家却坚决拒收尾款,只恳请这位得以代表举人们致辞的陆解元,如若榜上有名的话,就为他的铺子写上一首广告诗。
对方还信誓旦旦道,哪怕不是一首完整的诗,只得随便几句,他也将心满意足,总比拿几贯钱好。
直让陆辞哭笑不得,又因柳七等人起哄,他只有无奈地答应了。
他非是不愿为人写几句广告词,也不是担忧会写不好,只觉得自己落榜的可能性,绝对比上榜的要大。
怎么不论是友人也好,还是外人也罢,一个个的都比自己要来得对他有信心呢?
对于这点,陆辞始终百思不得其解。
等到落座,他照常先摆好文房四宝,铺开试纸,解下围巾和厚重外衣,披在了椅背上。
完成这些后,他一边安静等着其他人落座,一边打开孔明瓶,含了一口温热的蜜水在口中,却不咽下,只含着,顺道活动起了手指关节。
这样能保证口腔不干燥,还可带来些许暖意,又不至于因饮多了水、而在考试期间要频跑茅房,白白耽误时间。
考场里正如他所料的那般,冰冷得仿佛连空气都要冻住,每呼出一口气,都能清晰看见一团白雾。
此起彼伏的,还不乏一些体弱患病的考生吸溜涕水、抑声闷咳的声音。
陆辞慢条斯理地把事前准备好的棉花耳塞取出来,堵住那些接连不断、却很能干扰思路的杂音,然后闭上眼,开始冥想。
等监试官着吏人发下雕印好的试卷后,陆辞方睁了眼,将那口蜜水徐徐咽下,专心看起命题来。
省试与解试的考试内容和顺序皆都一样,不同的地方,则在于考试的时长,以及考题的数量了:省试每天一场,共考三场,皆是巳时开始,申时结束。
第一场试律赋和律诗,各一首。
这次备考,自认已在上回押中题时耗光了运气的陆辞,直接采用了题海战术,不求精准,但求大致能涵盖住范围。
这回知贡举的主司,也不是什么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之人,所命之题,也中规中矩。
赋的题目为《司空掌舆地之图赋》,出自《周礼·司空》,为郑康成所注;诗的命题则为《蒲车诗》,出自《史记》卷二十八的《封禅书》。
看到这俩题后,原本还有那么点担心主司剑走偏锋、取些闻所未闻的怪句为题的陆辞,也就彻底安下心了。
在别的举子一边忍受寒气,一边苦思冥想时,陆辞动作却不疾不徐,先把墨研好。
等墨汁好了,他的手指也暖了起来。
再沉吟片刻,便稳稳当当地开始下笔。
草纸虽顺连于卷前,但卷首需预留半张,容封弥官进行封弥。
陆辞自然不会犯这么基本的错误,等留了白,写下个‘奉’字了,才落下赋题——《省试司空掌舆地之图赋》。
得亏在这些时日里,不曾有过半日松懈,一直广取命题而做,现虽未运气好到再次押中命题,但也颇感熟悉。
他只看了一眼,就有了大致腹稿,研墨的那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就将其晚膳了。
思定而落笔。
陆辞将此赋限定的官韵‘平土之职图掌舆地’在心中反复念诵,写时小心慎重,确保不落一韵,不错一字:“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奉水土……辨九区而底平者也……尊临下土……”
对这位代表举人在群见时做过致辞的年轻解元,巡铺官也难免多些关注。
见其他人还在瑟瑟发抖时,这位却准备充分地将自己裹成半颗粽子,就觉得颇为有趣了。
现看他从落笔到完成,竟是一气呵成,期间不见片刻迟滞,也不见犹疑涂抹,不免心里啧啧称奇。
这究竟是莽撞大胆,还是胸有成竹?
若换作旁人,他定然认为是前者。
但放在这位小有名气的陆解元身上,可就不一定了。
巡铺官好奇不已,但作为巡视之人,也不好在一学子身边多做停留,只有将这疑问默默憋在心里了。
陆辞也暗暗为自己的表现吓了一跳。
也许是经历过发解试的缘故,有了经验做底子,加上他心态一贯平稳,真正进了考场,面对这一贯苦手的律赋,居然半点不觉堵塞艰难。
大概是这几年里闷头做题太多,都做出本能反应来了,身体记忆加上惯性思维,加上并不生僻陌生的题目,他只略为一项,就像做平日习题一般自如,硬是写出几分顺畅自如的感觉来……
着实有些不可思议。
会不会写得太简单了?
省试交这么一份试卷上去,能成么?
陆辞头回因做题太快太顺利,而莫名地生出几分茫然。
不过在瞟了瞟时漏后,他就不再纠结细想,专心审读过了几次,不见有犯点抹细碎之错,就先将试卷移开。
他狠狠灌了几口还残存了点温度的蜜水,重新活动了下发僵的手指,才继续盯着诗的命题瞧。
……等省题诗写完后,若还有时间,再考虑重新看看自己这首赋吧。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省试场所:
孟昶故居是从982年期被尚书省所迁的,992年起,贡举考试开始从这里举行,之后一百年都没有变动过。
2.宋代礼部贡院的场地,连片设席,座席毗临,没有正经间隔,只用木柱子简易隔开,所以很容易考试时私相授受,全程受到严密监视。
3.在庆历年间对贡举进行改革之前,省试所考内容仍和解试大致一样。(《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
4.赋的题目和陆辞所写的赋借用自欧阳修的《省试司空掌舆地之图赋》(《欧阳修全集》卷59)
5.诗的命题出自仁宗天圣五年的省试
6.从陆辞这一届的殿试开始,就要开始誊录啦!不过省试还没有。
7.为方便封弥,卷首半页需留白。
8.南北之争十分激烈,赵匡胤就是个带头人,据闻还曾说过南方人不能为相……当真宗想要破格提拔晏殊时,遭到寇准的激烈反对,理由就因为晏殊是南方人。(《宋代政治史》)
第五十九章
举子们或是奋笔疾书,或是绞尽脑汁,踌躇不定时,御史中丞刘筠作为权知贡举的帘内官,则是无所事事。
他独自坐在都堂之中,垂帘两侧皆以小幕钉着,身边一人也无。
他自己往外看,隔着纱帘,只能看到一个个模糊的考生身影。
外头行来行去的小试官,若无要事需禀,也不得随意靠近。
他枯坐一个时辰后,不见有举子扣帘上请,心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感到更加无聊了。
朱说仿佛受到莫大鼓舞,眼睛发亮,也跟着笑了一笑,一转身,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寻自己队列了。
陆辞看着他气势十足、却因圆溜溜而大打折扣的背影,忍俊不禁。
等他很快找到队列时,分别站在他前后的两人,便立马认出这是在群见那日致辞的陆解元,笑着让出了位置来。
“多谢二位。”他们主动释放善意,陆辞也投桃报李,笑着拱手小行一礼:“在下陆辞陆摅羽,密州人士,不知是否有幸得知二位名姓?”
离他们入场还有那么一会儿,在排队等候时,倒没禁止举人间交谈这么一说。
因此巡铺官在平平静静地看了他们一眼后,很快就挪开了视线。
那两人也十分爽快,各自报上了姓名来,站前头那位笑着揶揄一句:“那日群见致辞后,何人不知陆摅羽之名?”
后头那人也故意打趣他:“即便摅羽不说,似你这般打眼的青年才俊,我们虽长个十来岁,但也不至于老眼昏花,当然是认得出的。”
前头那人又道:“又与中原夺一魁首,与有荣焉。”
后面那人深以为然,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们寻陆辞释放善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太宗朝起,朝廷上就一直有着崇北贬南的风气,南北之争十分激烈。
朝中官员以曾为宰相的寇准为首,多为北地出身,自矜尊贵,对渐露头角,尤其以晏殊为首的那些个声名鹊起的南方士人颇为忌惮不满。在这些尚未获得一官半职的举人间,也同样受到影响。
在这两人看来,陆辞身为北人,天然就与他们是一派的。
陆辞对此预先进行过了解,也不见怪,只是在听到二人名讳后,他就忍不住怔住了。
排在他前面这人名叫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官家出身;后面的则叫……
“蔡齐?”
陆辞微微一愣,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不由重复了一遍。
蔡齐也怔住了,以为自己玩笑开得不妥,回答时不免多了几分小心:“正是。可是有何不妥之处?”
陆辞仍觉奇妙,不禁失笑道:“不瞒子思,在发解试时,与我同屋而住的那位举子,也姓蔡名齐。”
此蔡齐正值壮年,生得高大俊朗,英气逼人,自不是他在发解试时有过一屋之缘,最终还误入歧途了的那位落魄举子能比的。
蔡齐冲陆辞眨了眨眼,绝口不问那人如何,只笑道:“由此可见,摅羽与蔡姓之人,真是缘分不浅了。”
陆辞莞尔:“有缘的何止是我与子思?子思与醇之可是同年生人呢。”
蔡齐与庞籍都是虚岁二十九,早已成家立业,有妻有子了。
倒是陆辞,虚岁仅有十六,但因谈吐得体,成熟老练,他们相处起来,也觉春风拂面一般舒适。
三人颇有一见如故之感,又寒暄了几句,不知不觉就轮到他们了。
队列中其他原就心绪紧张,异常沉默,根本无心跟其他人交谈的人将此看在眼里,加上也都轻易认出了陆辞的身份,顿时更觉不安了。
不因别的,只因那三人光是站在一起,那轻松自如、自信洋溢的气场,就显得额外不同。
他们在旁默默看着,只觉莫名刺眼。
好在随着三人陆续通过检查,被引领进入试场,他们所忍受的这份诡异折磨,也就跟着解脱了。
单是这样,就让不少人心里暗暗地松了口气。
陆辞还不知自己单是跟那两人聊了会儿天,就给其他举子带去了庞大的心理压力。
他笑眯眯地跟在监门官后头,由对方引领去座席上。
只不过,他请木匠专门打造、不显奢华,但细节上十分讲究的椅子,几称得上醒目,在监门官将他领到那间大试所时,哪怕距离还有些远,也已经不费吹灰之力地一眼认出了自己的坐席了。
就这量身定做的椅子,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当付过定金的陆辞几人带着健仆去收货时,店家却坚决拒收尾款,只恳请这位得以代表举人们致辞的陆解元,如若榜上有名的话,就为他的铺子写上一首广告诗。
对方还信誓旦旦道,哪怕不是一首完整的诗,只得随便几句,他也将心满意足,总比拿几贯钱好。
直让陆辞哭笑不得,又因柳七等人起哄,他只有无奈地答应了。
他非是不愿为人写几句广告词,也不是担忧会写不好,只觉得自己落榜的可能性,绝对比上榜的要大。
怎么不论是友人也好,还是外人也罢,一个个的都比自己要来得对他有信心呢?
对于这点,陆辞始终百思不得其解。
等到落座,他照常先摆好文房四宝,铺开试纸,解下围巾和厚重外衣,披在了椅背上。
完成这些后,他一边安静等着其他人落座,一边打开孔明瓶,含了一口温热的蜜水在口中,却不咽下,只含着,顺道活动起了手指关节。
这样能保证口腔不干燥,还可带来些许暖意,又不至于因饮多了水、而在考试期间要频跑茅房,白白耽误时间。
考场里正如他所料的那般,冰冷得仿佛连空气都要冻住,每呼出一口气,都能清晰看见一团白雾。
此起彼伏的,还不乏一些体弱患病的考生吸溜涕水、抑声闷咳的声音。
陆辞慢条斯理地把事前准备好的棉花耳塞取出来,堵住那些接连不断、却很能干扰思路的杂音,然后闭上眼,开始冥想。
等监试官着吏人发下雕印好的试卷后,陆辞方睁了眼,将那口蜜水徐徐咽下,专心看起命题来。
省试与解试的考试内容和顺序皆都一样,不同的地方,则在于考试的时长,以及考题的数量了:省试每天一场,共考三场,皆是巳时开始,申时结束。
第一场试律赋和律诗,各一首。
这次备考,自认已在上回押中题时耗光了运气的陆辞,直接采用了题海战术,不求精准,但求大致能涵盖住范围。
这回知贡举的主司,也不是什么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之人,所命之题,也中规中矩。
赋的题目为《司空掌舆地之图赋》,出自《周礼·司空》,为郑康成所注;诗的命题则为《蒲车诗》,出自《史记》卷二十八的《封禅书》。
看到这俩题后,原本还有那么点担心主司剑走偏锋、取些闻所未闻的怪句为题的陆辞,也就彻底安下心了。
在别的举子一边忍受寒气,一边苦思冥想时,陆辞动作却不疾不徐,先把墨研好。
等墨汁好了,他的手指也暖了起来。
再沉吟片刻,便稳稳当当地开始下笔。
草纸虽顺连于卷前,但卷首需预留半张,容封弥官进行封弥。
陆辞自然不会犯这么基本的错误,等留了白,写下个‘奉’字了,才落下赋题——《省试司空掌舆地之图赋》。
得亏在这些时日里,不曾有过半日松懈,一直广取命题而做,现虽未运气好到再次押中命题,但也颇感熟悉。
他只看了一眼,就有了大致腹稿,研墨的那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就将其晚膳了。
思定而落笔。
陆辞将此赋限定的官韵‘平土之职图掌舆地’在心中反复念诵,写时小心慎重,确保不落一韵,不错一字:“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奉水土……辨九区而底平者也……尊临下土……”
对这位代表举人在群见时做过致辞的年轻解元,巡铺官也难免多些关注。
见其他人还在瑟瑟发抖时,这位却准备充分地将自己裹成半颗粽子,就觉得颇为有趣了。
现看他从落笔到完成,竟是一气呵成,期间不见片刻迟滞,也不见犹疑涂抹,不免心里啧啧称奇。
这究竟是莽撞大胆,还是胸有成竹?
若换作旁人,他定然认为是前者。
但放在这位小有名气的陆解元身上,可就不一定了。
巡铺官好奇不已,但作为巡视之人,也不好在一学子身边多做停留,只有将这疑问默默憋在心里了。
陆辞也暗暗为自己的表现吓了一跳。
也许是经历过发解试的缘故,有了经验做底子,加上他心态一贯平稳,真正进了考场,面对这一贯苦手的律赋,居然半点不觉堵塞艰难。
大概是这几年里闷头做题太多,都做出本能反应来了,身体记忆加上惯性思维,加上并不生僻陌生的题目,他只略为一项,就像做平日习题一般自如,硬是写出几分顺畅自如的感觉来……
着实有些不可思议。
会不会写得太简单了?
省试交这么一份试卷上去,能成么?
陆辞头回因做题太快太顺利,而莫名地生出几分茫然。
不过在瞟了瞟时漏后,他就不再纠结细想,专心审读过了几次,不见有犯点抹细碎之错,就先将试卷移开。
他狠狠灌了几口还残存了点温度的蜜水,重新活动了下发僵的手指,才继续盯着诗的命题瞧。
……等省题诗写完后,若还有时间,再考虑重新看看自己这首赋吧。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省试场所:
孟昶故居是从982年期被尚书省所迁的,992年起,贡举考试开始从这里举行,之后一百年都没有变动过。
2.宋代礼部贡院的场地,连片设席,座席毗临,没有正经间隔,只用木柱子简易隔开,所以很容易考试时私相授受,全程受到严密监视。
3.在庆历年间对贡举进行改革之前,省试所考内容仍和解试大致一样。(《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
4.赋的题目和陆辞所写的赋借用自欧阳修的《省试司空掌舆地之图赋》(《欧阳修全集》卷59)
5.诗的命题出自仁宗天圣五年的省试
6.从陆辞这一届的殿试开始,就要开始誊录啦!不过省试还没有。
7.为方便封弥,卷首半页需留白。
8.南北之争十分激烈,赵匡胤就是个带头人,据闻还曾说过南方人不能为相……当真宗想要破格提拔晏殊时,遭到寇准的激烈反对,理由就因为晏殊是南方人。(《宋代政治史》)
第五十九章
举子们或是奋笔疾书,或是绞尽脑汁,踌躇不定时,御史中丞刘筠作为权知贡举的帘内官,则是无所事事。
他独自坐在都堂之中,垂帘两侧皆以小幕钉着,身边一人也无。
他自己往外看,隔着纱帘,只能看到一个个模糊的考生身影。
外头行来行去的小试官,若无要事需禀,也不得随意靠近。
他枯坐一个时辰后,不见有举子扣帘上请,心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感到更加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