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谏言废储
但兰庭显然还维持着乐观。
“皇上虽说废了江氏妃位夺了江琛爵禄,却并没有立时处死二人,我猜测皇上应当会许以江琛从轻,江琛或者还能保住性命。”
春归:???
弘复帝也未免太“仁厚”了吧!
“这和皇上处治高琼满门罪罚判若天渊,虽说和江琛阴谋未曾得逞有些干联,但皇上不至于因为这一情由只将江琛夺爵而已,我进一步推测,废妃江氏见罪责难逃,应当会承担全责以求为十皇子保留江家一门臂助,同时江氏势必会反咬皇后一口,因为皇后若太孙不受追责的话,十皇子日后必定会被斩草除根。母亲那桩旧案的实情应当已被皇上知悉,皇上之所以宽赦江琛不死,实则是为了保全后族,这又说明皇上已经在考虑废储,同时对故太子更觉愧疚,所以只好通过弥补后族的方式减轻负愧。”
“那么难道咱们只是坐等皇上处决?”
“当然不能如此消极,不过此时逼迫皇上决断也非上策。”兰庭喝了一口茶,稍稍往引枕上一靠:“皇上已经公布了太孙的罪行,即便还在犹豫是否应当废储,但对太孙大失所望已然不庸置疑,就算皇上心里实在不愿废储,亦会将军政大权交予宗亲、重臣共商裁夺,以限制君权。但这回下此决定可就不能只以密旨封存了,皇上必须召集重臣商决,许阁老是务必不会赞同皇上下此决断的,会谏请殿议,如此储位废立便将正式于殿议时商讨,太孙早已尽失人心,而皇上也会慎重裁夺。因为倘若宗亲、重臣皆不能服从储君,日后纵便太孙继位,宗亲重臣自然不会忠心辅佐,那么皇上坚持将帝位交给皇长孙继承还有什么意义呢?”
春归方才减消了忧虑,对于朝堂博弈这类外政要务,她当然相信兰庭的判断。
“慈庆宫一被禁闭,有的人便会摁捺不住,谏言废储迟早都会在朝会殿议时上演,就看先跳出来的是哪一拨人了。”兰庭道。
“周王殿下总归不会摁捺不住吧?”春归笑道。
“怎么,辉辉认为殿下不该率先谏言?”
“当然不该。”春归道:“纵然殿下是为太后娘娘教养膝睛,而太孙意图弑害娘娘必然导致殿下义愤填膺,然皇上并没有再次包庇太孙的罪行,殿下无论是遵从君臣礼义还是尊卑孝道,都应静侯皇上裁决而不是掀发储位之争,且太后娘娘也决然不会逼迫皇上废储,殿下若率先上谏,先就违背了太后娘娘的教诲,且又犯对皇上的不孝不臣。”
怎么看都是一件糊涂事,但怎么看周王都不像个糊涂人。
“近一段时间我不宜与殿下交近,且从前也没提醒他如此显而易见之事,但想必殿下不至于会犯糊涂。”
春归深以为然。
但夫妻二人没想到的是周王身边存在一个自负“高参”的糊涂人。
这日周王的膳桌上仍有陶芳林送来的菜碟炖盅,且还说起了太师府之行:“并没见着顾宜人,说是因皇后娘娘召见入宫去了,妾身揣摩着皇后娘娘应是打算嘱令顾宜人游说大表兄为太孙求情,虽说大表
兄未必会听从游说,但殿下最好还是防着些。”
这话其实含着几分试探的意味,直到如今,周王其实都未对她明言心怀的抱负,更不曾说起赵兰庭已经投诚的事,这导致她屡屡想有更多的建议,却不得不有所顾忌,她期盼着周王能够进一步与她交心。
“怎么防?”周王尝了一箸酱驴肉,着实兴致索然:不够软烂糯口,为了追求色泽酱咸味过重了,远远不如上回顾宜人那道爆炒驴肉可口,陶才人不把心思放在拜师学厨一事上,妄言哪门子的朝堂政事?
“殿下本就与大表兄交好,自然是说服大表兄助益废储,才能从根本上挫毁皇后的企图。”陶芳林言之凿凿:“防范莫如进攻,殿下为保太后娘娘安享晚年,也必须阻止太孙克承大统。”
“皇后娘娘可是你的姨母,你倒一点不替娘娘和太孙着想的。”周王放下了食箸。
陶芳林果然等到了对周王大献忠心的机会,肃色说道:“殿下既为妾身夫主,妾身自然视殿下为重,更莫说妾身自入周王府,便决心与殿下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周王:……
陶才人这智计见识,一不留心说不定就会自寻死路,我才不上你的贼船呢。
但想到这女人确然已经是他的妾室,真惹出祸来他也难免会受牵连,还是不能偷懒,免不得一番拘束警告,周王便拿起食箸来重重一拍。
陶芳林心头一跳,疑惑不已。
“莫窥外政的戒条陶氏你还当谨记于心,连祸从口出的浅显道理都不能体会,你还敢妄言朝政国事?这几日你便留在居院好生反省,无我令准,不得擅出居院。”
周王拂袖而去。
哪管陶芳林如遭晴天霹雳愕怔当场。
婢女淑绢也是震惊不已,颤颤兢兢扶着陶芳林回到居院执行周王禁足的惩罚,正发愁不知如何劝抚她家才人,更免得为陶才人迁怒,一边觑着陶才人的神色一边绞尽脑汁打腹稿,谁知觑着觑着,竟见陶才人神情渐渐平复了。
“而今正值废储的关键时候,殿下谨慎一些原也是情理当中,也是我太着急,试探的意思太明显了,殿下为防我知悉赵兰庭早已为他臂助方才警告我不可逾越。但殿下并未重责,说明殿下其实并未动怒。”陶芳林分析着分析着甚至莞尔一笑。
淑绢:……
才人果真不是……自作多情?
突听才人问道:“我不是让你盯着申府那丫鬟盼顾,她如何了?”
“照常吃喝,得空就做女红针凿,虽追着问了究竟是何人救她出火坑,未得答复也就安于现状了。”淑绢连忙说道。
原来自打重阳节宫宴后,陶芳林就让人盯着申侍郎府有无发卖奴婢,那徐氏却也雷厉风行,寒衣节后便拿了盼顾的不是将她发卖,且还特意交待了牙婆必需往妓馆勾栏发卖,怎知这盼顾虽则是奴籍出身,却也不甘被玷污清白,鸨母逼着她接客她就下了决心寻死,翻窗就往底下跳!!!
结果没摔死,且只不过是伤了膝盖和脚踝,妓馆的老鸨倒并不恶毒,看盼顾是果真贞
烈,再逼也就是把人往死路上逼了,原本也想在恩客中替她寻个靠得住的人家转手把买资赚回,如此自己也不担逼死人的罪过,于是这就给了陶芳林机会,借她家兄长的名头,把盼顾身契买下暂时凭了处宅子让她容身。
当听淑绢说盼顾已然安安生生准备再次为奴为婢了,陶芳林冷笑一声:“待我解了禁足吧,就想法子把她弄进周王府来。”
淑绢着实闹不清陶才人为何废这大力气把别家府上发卖的奴婢弄进周王府来,但她也知道关于陶才人身上的诸多诡秘她是不能多问的,这几日一想到曹安足被下大狱的事就足够让她胆颤心惊了,好在她私下和曹安足接触的事应当没有暴露,总之隔了这些日王府里还是风平浪静,她既未遭受逮拿又未遭受质问,惊惶不安的情绪才渐渐减消。
周王是次早左顺门内便殿朝会时见到了兰庭,当然不是私见——原本诸皇子获视政之事者除弘复帝指令参加的殿议之外,寻常只有朔望大朝才会列班,早午两班朝会多数是不需参与的,不过自从太孙被禁慈庆宫,弘复帝便下令视事的皇子列班早午两朝,这一举措自然会让朝中官员多数都在暗揣圣意——是当真下定决意废储呢?还是因为江琛父女诱使太孙之故试探朝中还有多少臣官卷入此场储争?
总归前几日且还是风平浪静,多少暗流汹涌都还未露峥嵘。
周王照常只与兰庭来了个目会,列班朝会时,纵便是私交甚好,但也不能够窃窃私语,朝会又不是叙旧闲聊的场合,大家都得保持肃正。
眼看此日早朝又将依照例行渡过,“退朝”二字未喊出,周王却见刚好站在他前头的人动了一动身形,直接出班站在了殿中的甬道上,这人和他同样穿着大红圆领衮龙袍,正是他的三皇兄秦亲王。
秦王还未说话时,殿内气氛便是攸然一紧。
“臣有奏谏。”当这清朗的嗓音在殿内响起,列班更后的兰庭才能确断出班请奏的是哪个亲王,说起来秦王与周王的个头儿此时正好相近,且两个人列班之位又极其接近,早前兰庭几乎以为莫不是周王殿下真犯一时糊涂了?到这时他才又暗暗笑话自己是关心则乱。
听秦王随着一声“允奏”往下说道——
“太孙裕听信不臣者唆使,弑害尊亲已为确凿,臣奏谏朝议,请皇上为政纲纪礼法,废太孙储君之位,另立贤良!”
没有大哗,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朝臣附议,大多数的臣官很诡异地保持着缄默。
兰庭也显然没有想到竟然是秦王率先掀发废储的谏议,他微微蹙着眉头。
魏国公最近与秦王、承恩伯来往频繁,虽无法察明郑秀与这两人的详细交谈,但应当不出太孙行罪之事,可此时竟然由秦王率先谏请废储,岂不显明他有争储之意?纵然废储已经成为必然,但皇上同时也会动疑,可以说在接下来的储位之争中,秦王先一步已经处于不利的地位。
魏国公难道当真是利用秦王掀发风浪,而实则辅佐之人是为庄嫔所出八皇子?
而后兰庭便闻上座的弘复帝开始点名——
第484章 点名探问
“齐王,你如何看待秦王所谏?”
高高在上的帝座与王公臣官保有距离,这时也无人胆敢公然度视皇帝的神色,都竖着耳朵企图从语气口吻中体察圣意,而弘复帝语态中压抑的怒火并不难以洞悉。
齐王异常精乖:“启禀皇上,臣以为秦王所谏甚谬,太孙既是受不臣唆使,该当宽谅,且储位废立关系国本,储君犯过当以教正为先,废立实当慎重。”
他当然不能直谏废储,这些事原本应当由那些臣党施行,父皇又哪能够根据皇子的谏言来作是否废储的决定,难不成他说他才够格克承大统,父皇就会从他所愿把这锦绣江山交给他来继承?
秦王这脑子,看不出来竟然如此蠢笨,难不成当真听信了郑秀的唆使觉得郑秀会助他得储?嘿嘿,秦谙这回是真被郑秀玩弄于股掌之中,利用为出头的火铳,开出废储之战的第一铳枪药,却全然是给庄嫔八子打开局面。
而齐王之下的代王根本不用弘复帝点名,颤颤兢兢便表明意志:“臣赞同二皇兄之言。”
五皇子淄王是早请了出京游历,所以未授视事权职,根本就没有列班早朝,弘复帝便把目光看定了他行六的儿子。
“周王,说说你的见解。”
兰庭眉眼未起,虽说并没料到今日早朝便有节外生枝,不过对于周王殿下的应变能力他还是相当信任的,却在这时忽然产生了不合时宜的好奇心,未知倘若春归在场,被弘复帝点名询问想法,她会如何应对?这莫名其妙的联想竟让兰庭略微走神,险些没听清周王的一番话。
“臣并不能赞同齐王所言,太孙犯下弑害尊亲之恶罪,不能因受不臣唆使便宽免不责,然太孙为国之储君,该当何处应由皇上裁夺,臣非御史言官,无弹劾之权。”
这一番应对合法合情、不偏不私,弘复帝显然最为满意,他这才重新注视秦王:“你视事已久,却还不及周王熟知礼法朝规。”却也并没有大加斥责,疲惫的挥一挥
手宣告退朝,但皇帝当然明白在今日早朝之后,该如何处治太孙已然不容他拖延迟疑了。
又果然不断有言官御史弹劾太孙失德,奏章铺天盖地淹没御案。
高得宜和陶啸深忙得团团转,这日弘复帝面前终于有了厂卫列出的几大张名单。
“齐王党,庄嫔党可谓蜂涌而动,倒是秦王,他虽则率先谏言但似乎并无党徒趋从。”弘复帝蹙着眉头。
“只是秦王最近与魏国公来往频繁,又多少谏言废储者,实则和魏国公皆有私交。”高得宜尽职尽责的提醒。
于是魏国公郑秀就成了弘复帝第一个召见的外臣。
他仍如往常一般洒洒落落,获允落座时也照旧坐得吊儿郎当,听闻弘复帝询问,一口便承认了:“太孙这回可是犯了大忌,微臣也难免猜度了一下,以为皇上怕是难以宽赦太孙所犯的罪行了,故而便也操了操心,替皇上思谋了一回若然太孙被废,几位皇子有谁能够担当大任。”
“林英以为秦王堪当大任?”弘复帝也不再与郑秀兜圈子。
“倘若太孙被废,皇上考虑立长,那么齐王登储便毫无争议,不过微臣大胆揣摩皇上的心思,既然能够痛下决心废嫡长孙储位,那么必是打算立贤,在臣看来,秦王心性仁厚一面与皇上最为近似,又秦王这些年来并没有串联党徒扩充人势,对于太孙从不怀不臣之心,秦王之所谏言废储,是确然怨愤太孙着实辜负了皇上的寄望,担忧储君失德,人心动荡会生变乱,他行事前的确与微臣先行商议,担忧的是连累了贵妃与微臣,不过微臣并未阻止秦王的谏言。”
“怎么林英不曾想过辅佐八郎登储?”
郑秀叹一声气,缓缓摇了摇头:“一个太孙已让皇上劳心劳力,又怎会再择幼子为储?承恩伯乃痴心妄想,微臣可没有如此糊涂。皇上,微臣早便不愿涉深朝政,不过眼看储位将有变争,臣不得不为日后考虑,也料到在此紧要关头,皇上必然也不能再容臣继续游手好闲下去,臣
若谏立八皇子,不臣之心便如司马昭当日,所以臣只能择举秦王。”
“爱卿难道就不曾考虑过周王?”
“臣着实不曾交熟周王,难知周王是否贤良,且周王既有晋国公府这门岳家,臣更不敢确信周王是否早对储位怀有企图,若贸然择举,皇上便会动疑,臣全赖皇上多年信任才能安享富贵,在此风声鹤唳之时,不敢不谨慎为重。”
“林英就当真不曾对储君早怀异意?”
郑秀摊摊手:“皇上若然怀疑微臣居心不良,臣甘领罪责,秦王也只好自认倒霉,谁让他喊了微臣多年舅父呢?不过微臣还是那两件请求,舍妹那头脑万万不至于牵涉谋储,否则多年行事也不至于如此张狂,望皇上还能容她在宫里锦衣玉食;微臣择中的流放地是岭南,望皇上圈禁归圈禁,莫让微臣饱受寒苦饥劳,便是不能再享山珍海味,尚有一日三餐果腹。”
弘复帝把郑秀盯了好一阵,极其头痛的挥手让他告退,此时他身边也没有别人商量,只好问高得宜:“宜公看来,魏国公是否表里如一。”
“不好说。”高得宜深知情势紧急,在此关头自然直抒己见:“皇上这多年来对魏国公并未动疑,只是当任往复事件才有所关注,魏国公又的确与不少勋贵仕林皆有来往,倘若储位一直不生变改,魏国公又当真不涉政局,那便是性情使然才广为交游,暗下未怀不轨。可魏国公此时也已然谏言废储,且显明择举秦王……要么就是真如今日所言,要么……魏国公亦如高琼、江琛之流,早有企图以外戚之重权顷朝野。真如后者,魏国公就是明面一套暗中一套,真正辅助者必为八皇子。”
弘复帝长叹一声:“朕还未决意废储,就有这么多人都摁捺不住了,如今满朝文武竟没几个朕真正能够毫无保留相信之人,太孙已是辜负了朕对他的寄望,朕更担心的是皇族天家手足阖墙、骨肉相残!宜公,朕肩上的担子真是太重太难了。”
高得宜也只能随着一声同情的长叹。
第485章 辅政之争
弘复帝接下来召见内阁大学士于上书房集议。
而今的内阁大臣以许晋为首,以袁箕为次,另有沈决明、邬至密、郭犁五人组成,因内阁“票拟”往往皆成“朱批”,所以此届内阁之权可谓要重,不过五位内阁大臣倒并非是团结一致,总的说来许阁老和沈阁老政见相合,邬至密奉袁箕马首是瞻,郭犁自成一派,有时趋从于许阁老有时又附和去袁阁老的阵营,颇显游离。
虽说秦姓一统江山之后,太祖废除丞相之制,不过到后来内阁大学士也渐渐掌握了实际的相权,尤其弘复帝限制内臣太监过多干政,予以外臣内阁更重的职权,国政军要常与内阁大臣商夺后才行颁谕,故而倒也希望内阁大臣之间能够相互掣肘,所以许晋、袁箕二位虽互为政敌已久,但则二人谁也没有失了权位。
但兰庭显然还维持着乐观。
“皇上虽说废了江氏妃位夺了江琛爵禄,却并没有立时处死二人,我猜测皇上应当会许以江琛从轻,江琛或者还能保住性命。”
春归:???
弘复帝也未免太“仁厚”了吧!
“这和皇上处治高琼满门罪罚判若天渊,虽说和江琛阴谋未曾得逞有些干联,但皇上不至于因为这一情由只将江琛夺爵而已,我进一步推测,废妃江氏见罪责难逃,应当会承担全责以求为十皇子保留江家一门臂助,同时江氏势必会反咬皇后一口,因为皇后若太孙不受追责的话,十皇子日后必定会被斩草除根。母亲那桩旧案的实情应当已被皇上知悉,皇上之所以宽赦江琛不死,实则是为了保全后族,这又说明皇上已经在考虑废储,同时对故太子更觉愧疚,所以只好通过弥补后族的方式减轻负愧。”
“那么难道咱们只是坐等皇上处决?”
“当然不能如此消极,不过此时逼迫皇上决断也非上策。”兰庭喝了一口茶,稍稍往引枕上一靠:“皇上已经公布了太孙的罪行,即便还在犹豫是否应当废储,但对太孙大失所望已然不庸置疑,就算皇上心里实在不愿废储,亦会将军政大权交予宗亲、重臣共商裁夺,以限制君权。但这回下此决定可就不能只以密旨封存了,皇上必须召集重臣商决,许阁老是务必不会赞同皇上下此决断的,会谏请殿议,如此储位废立便将正式于殿议时商讨,太孙早已尽失人心,而皇上也会慎重裁夺。因为倘若宗亲、重臣皆不能服从储君,日后纵便太孙继位,宗亲重臣自然不会忠心辅佐,那么皇上坚持将帝位交给皇长孙继承还有什么意义呢?”
春归方才减消了忧虑,对于朝堂博弈这类外政要务,她当然相信兰庭的判断。
“慈庆宫一被禁闭,有的人便会摁捺不住,谏言废储迟早都会在朝会殿议时上演,就看先跳出来的是哪一拨人了。”兰庭道。
“周王殿下总归不会摁捺不住吧?”春归笑道。
“怎么,辉辉认为殿下不该率先谏言?”
“当然不该。”春归道:“纵然殿下是为太后娘娘教养膝睛,而太孙意图弑害娘娘必然导致殿下义愤填膺,然皇上并没有再次包庇太孙的罪行,殿下无论是遵从君臣礼义还是尊卑孝道,都应静侯皇上裁决而不是掀发储位之争,且太后娘娘也决然不会逼迫皇上废储,殿下若率先上谏,先就违背了太后娘娘的教诲,且又犯对皇上的不孝不臣。”
怎么看都是一件糊涂事,但怎么看周王都不像个糊涂人。
“近一段时间我不宜与殿下交近,且从前也没提醒他如此显而易见之事,但想必殿下不至于会犯糊涂。”
春归深以为然。
但夫妻二人没想到的是周王身边存在一个自负“高参”的糊涂人。
这日周王的膳桌上仍有陶芳林送来的菜碟炖盅,且还说起了太师府之行:“并没见着顾宜人,说是因皇后娘娘召见入宫去了,妾身揣摩着皇后娘娘应是打算嘱令顾宜人游说大表兄为太孙求情,虽说大表
兄未必会听从游说,但殿下最好还是防着些。”
这话其实含着几分试探的意味,直到如今,周王其实都未对她明言心怀的抱负,更不曾说起赵兰庭已经投诚的事,这导致她屡屡想有更多的建议,却不得不有所顾忌,她期盼着周王能够进一步与她交心。
“怎么防?”周王尝了一箸酱驴肉,着实兴致索然:不够软烂糯口,为了追求色泽酱咸味过重了,远远不如上回顾宜人那道爆炒驴肉可口,陶才人不把心思放在拜师学厨一事上,妄言哪门子的朝堂政事?
“殿下本就与大表兄交好,自然是说服大表兄助益废储,才能从根本上挫毁皇后的企图。”陶芳林言之凿凿:“防范莫如进攻,殿下为保太后娘娘安享晚年,也必须阻止太孙克承大统。”
“皇后娘娘可是你的姨母,你倒一点不替娘娘和太孙着想的。”周王放下了食箸。
陶芳林果然等到了对周王大献忠心的机会,肃色说道:“殿下既为妾身夫主,妾身自然视殿下为重,更莫说妾身自入周王府,便决心与殿下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周王:……
陶才人这智计见识,一不留心说不定就会自寻死路,我才不上你的贼船呢。
但想到这女人确然已经是他的妾室,真惹出祸来他也难免会受牵连,还是不能偷懒,免不得一番拘束警告,周王便拿起食箸来重重一拍。
陶芳林心头一跳,疑惑不已。
“莫窥外政的戒条陶氏你还当谨记于心,连祸从口出的浅显道理都不能体会,你还敢妄言朝政国事?这几日你便留在居院好生反省,无我令准,不得擅出居院。”
周王拂袖而去。
哪管陶芳林如遭晴天霹雳愕怔当场。
婢女淑绢也是震惊不已,颤颤兢兢扶着陶芳林回到居院执行周王禁足的惩罚,正发愁不知如何劝抚她家才人,更免得为陶才人迁怒,一边觑着陶才人的神色一边绞尽脑汁打腹稿,谁知觑着觑着,竟见陶才人神情渐渐平复了。
“而今正值废储的关键时候,殿下谨慎一些原也是情理当中,也是我太着急,试探的意思太明显了,殿下为防我知悉赵兰庭早已为他臂助方才警告我不可逾越。但殿下并未重责,说明殿下其实并未动怒。”陶芳林分析着分析着甚至莞尔一笑。
淑绢:……
才人果真不是……自作多情?
突听才人问道:“我不是让你盯着申府那丫鬟盼顾,她如何了?”
“照常吃喝,得空就做女红针凿,虽追着问了究竟是何人救她出火坑,未得答复也就安于现状了。”淑绢连忙说道。
原来自打重阳节宫宴后,陶芳林就让人盯着申侍郎府有无发卖奴婢,那徐氏却也雷厉风行,寒衣节后便拿了盼顾的不是将她发卖,且还特意交待了牙婆必需往妓馆勾栏发卖,怎知这盼顾虽则是奴籍出身,却也不甘被玷污清白,鸨母逼着她接客她就下了决心寻死,翻窗就往底下跳!!!
结果没摔死,且只不过是伤了膝盖和脚踝,妓馆的老鸨倒并不恶毒,看盼顾是果真贞
烈,再逼也就是把人往死路上逼了,原本也想在恩客中替她寻个靠得住的人家转手把买资赚回,如此自己也不担逼死人的罪过,于是这就给了陶芳林机会,借她家兄长的名头,把盼顾身契买下暂时凭了处宅子让她容身。
当听淑绢说盼顾已然安安生生准备再次为奴为婢了,陶芳林冷笑一声:“待我解了禁足吧,就想法子把她弄进周王府来。”
淑绢着实闹不清陶才人为何废这大力气把别家府上发卖的奴婢弄进周王府来,但她也知道关于陶才人身上的诸多诡秘她是不能多问的,这几日一想到曹安足被下大狱的事就足够让她胆颤心惊了,好在她私下和曹安足接触的事应当没有暴露,总之隔了这些日王府里还是风平浪静,她既未遭受逮拿又未遭受质问,惊惶不安的情绪才渐渐减消。
周王是次早左顺门内便殿朝会时见到了兰庭,当然不是私见——原本诸皇子获视政之事者除弘复帝指令参加的殿议之外,寻常只有朔望大朝才会列班,早午两班朝会多数是不需参与的,不过自从太孙被禁慈庆宫,弘复帝便下令视事的皇子列班早午两朝,这一举措自然会让朝中官员多数都在暗揣圣意——是当真下定决意废储呢?还是因为江琛父女诱使太孙之故试探朝中还有多少臣官卷入此场储争?
总归前几日且还是风平浪静,多少暗流汹涌都还未露峥嵘。
周王照常只与兰庭来了个目会,列班朝会时,纵便是私交甚好,但也不能够窃窃私语,朝会又不是叙旧闲聊的场合,大家都得保持肃正。
眼看此日早朝又将依照例行渡过,“退朝”二字未喊出,周王却见刚好站在他前头的人动了一动身形,直接出班站在了殿中的甬道上,这人和他同样穿着大红圆领衮龙袍,正是他的三皇兄秦亲王。
秦王还未说话时,殿内气氛便是攸然一紧。
“臣有奏谏。”当这清朗的嗓音在殿内响起,列班更后的兰庭才能确断出班请奏的是哪个亲王,说起来秦王与周王的个头儿此时正好相近,且两个人列班之位又极其接近,早前兰庭几乎以为莫不是周王殿下真犯一时糊涂了?到这时他才又暗暗笑话自己是关心则乱。
听秦王随着一声“允奏”往下说道——
“太孙裕听信不臣者唆使,弑害尊亲已为确凿,臣奏谏朝议,请皇上为政纲纪礼法,废太孙储君之位,另立贤良!”
没有大哗,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朝臣附议,大多数的臣官很诡异地保持着缄默。
兰庭也显然没有想到竟然是秦王率先掀发废储的谏议,他微微蹙着眉头。
魏国公最近与秦王、承恩伯来往频繁,虽无法察明郑秀与这两人的详细交谈,但应当不出太孙行罪之事,可此时竟然由秦王率先谏请废储,岂不显明他有争储之意?纵然废储已经成为必然,但皇上同时也会动疑,可以说在接下来的储位之争中,秦王先一步已经处于不利的地位。
魏国公难道当真是利用秦王掀发风浪,而实则辅佐之人是为庄嫔所出八皇子?
而后兰庭便闻上座的弘复帝开始点名——
第484章 点名探问
“齐王,你如何看待秦王所谏?”
高高在上的帝座与王公臣官保有距离,这时也无人胆敢公然度视皇帝的神色,都竖着耳朵企图从语气口吻中体察圣意,而弘复帝语态中压抑的怒火并不难以洞悉。
齐王异常精乖:“启禀皇上,臣以为秦王所谏甚谬,太孙既是受不臣唆使,该当宽谅,且储位废立关系国本,储君犯过当以教正为先,废立实当慎重。”
他当然不能直谏废储,这些事原本应当由那些臣党施行,父皇又哪能够根据皇子的谏言来作是否废储的决定,难不成他说他才够格克承大统,父皇就会从他所愿把这锦绣江山交给他来继承?
秦王这脑子,看不出来竟然如此蠢笨,难不成当真听信了郑秀的唆使觉得郑秀会助他得储?嘿嘿,秦谙这回是真被郑秀玩弄于股掌之中,利用为出头的火铳,开出废储之战的第一铳枪药,却全然是给庄嫔八子打开局面。
而齐王之下的代王根本不用弘复帝点名,颤颤兢兢便表明意志:“臣赞同二皇兄之言。”
五皇子淄王是早请了出京游历,所以未授视事权职,根本就没有列班早朝,弘复帝便把目光看定了他行六的儿子。
“周王,说说你的见解。”
兰庭眉眼未起,虽说并没料到今日早朝便有节外生枝,不过对于周王殿下的应变能力他还是相当信任的,却在这时忽然产生了不合时宜的好奇心,未知倘若春归在场,被弘复帝点名询问想法,她会如何应对?这莫名其妙的联想竟让兰庭略微走神,险些没听清周王的一番话。
“臣并不能赞同齐王所言,太孙犯下弑害尊亲之恶罪,不能因受不臣唆使便宽免不责,然太孙为国之储君,该当何处应由皇上裁夺,臣非御史言官,无弹劾之权。”
这一番应对合法合情、不偏不私,弘复帝显然最为满意,他这才重新注视秦王:“你视事已久,却还不及周王熟知礼法朝规。”却也并没有大加斥责,疲惫的挥一挥
手宣告退朝,但皇帝当然明白在今日早朝之后,该如何处治太孙已然不容他拖延迟疑了。
又果然不断有言官御史弹劾太孙失德,奏章铺天盖地淹没御案。
高得宜和陶啸深忙得团团转,这日弘复帝面前终于有了厂卫列出的几大张名单。
“齐王党,庄嫔党可谓蜂涌而动,倒是秦王,他虽则率先谏言但似乎并无党徒趋从。”弘复帝蹙着眉头。
“只是秦王最近与魏国公来往频繁,又多少谏言废储者,实则和魏国公皆有私交。”高得宜尽职尽责的提醒。
于是魏国公郑秀就成了弘复帝第一个召见的外臣。
他仍如往常一般洒洒落落,获允落座时也照旧坐得吊儿郎当,听闻弘复帝询问,一口便承认了:“太孙这回可是犯了大忌,微臣也难免猜度了一下,以为皇上怕是难以宽赦太孙所犯的罪行了,故而便也操了操心,替皇上思谋了一回若然太孙被废,几位皇子有谁能够担当大任。”
“林英以为秦王堪当大任?”弘复帝也不再与郑秀兜圈子。
“倘若太孙被废,皇上考虑立长,那么齐王登储便毫无争议,不过微臣大胆揣摩皇上的心思,既然能够痛下决心废嫡长孙储位,那么必是打算立贤,在臣看来,秦王心性仁厚一面与皇上最为近似,又秦王这些年来并没有串联党徒扩充人势,对于太孙从不怀不臣之心,秦王之所谏言废储,是确然怨愤太孙着实辜负了皇上的寄望,担忧储君失德,人心动荡会生变乱,他行事前的确与微臣先行商议,担忧的是连累了贵妃与微臣,不过微臣并未阻止秦王的谏言。”
“怎么林英不曾想过辅佐八郎登储?”
郑秀叹一声气,缓缓摇了摇头:“一个太孙已让皇上劳心劳力,又怎会再择幼子为储?承恩伯乃痴心妄想,微臣可没有如此糊涂。皇上,微臣早便不愿涉深朝政,不过眼看储位将有变争,臣不得不为日后考虑,也料到在此紧要关头,皇上必然也不能再容臣继续游手好闲下去,臣
若谏立八皇子,不臣之心便如司马昭当日,所以臣只能择举秦王。”
“爱卿难道就不曾考虑过周王?”
“臣着实不曾交熟周王,难知周王是否贤良,且周王既有晋国公府这门岳家,臣更不敢确信周王是否早对储位怀有企图,若贸然择举,皇上便会动疑,臣全赖皇上多年信任才能安享富贵,在此风声鹤唳之时,不敢不谨慎为重。”
“林英就当真不曾对储君早怀异意?”
郑秀摊摊手:“皇上若然怀疑微臣居心不良,臣甘领罪责,秦王也只好自认倒霉,谁让他喊了微臣多年舅父呢?不过微臣还是那两件请求,舍妹那头脑万万不至于牵涉谋储,否则多年行事也不至于如此张狂,望皇上还能容她在宫里锦衣玉食;微臣择中的流放地是岭南,望皇上圈禁归圈禁,莫让微臣饱受寒苦饥劳,便是不能再享山珍海味,尚有一日三餐果腹。”
弘复帝把郑秀盯了好一阵,极其头痛的挥手让他告退,此时他身边也没有别人商量,只好问高得宜:“宜公看来,魏国公是否表里如一。”
“不好说。”高得宜深知情势紧急,在此关头自然直抒己见:“皇上这多年来对魏国公并未动疑,只是当任往复事件才有所关注,魏国公又的确与不少勋贵仕林皆有来往,倘若储位一直不生变改,魏国公又当真不涉政局,那便是性情使然才广为交游,暗下未怀不轨。可魏国公此时也已然谏言废储,且显明择举秦王……要么就是真如今日所言,要么……魏国公亦如高琼、江琛之流,早有企图以外戚之重权顷朝野。真如后者,魏国公就是明面一套暗中一套,真正辅助者必为八皇子。”
弘复帝长叹一声:“朕还未决意废储,就有这么多人都摁捺不住了,如今满朝文武竟没几个朕真正能够毫无保留相信之人,太孙已是辜负了朕对他的寄望,朕更担心的是皇族天家手足阖墙、骨肉相残!宜公,朕肩上的担子真是太重太难了。”
高得宜也只能随着一声同情的长叹。
第485章 辅政之争
弘复帝接下来召见内阁大学士于上书房集议。
而今的内阁大臣以许晋为首,以袁箕为次,另有沈决明、邬至密、郭犁五人组成,因内阁“票拟”往往皆成“朱批”,所以此届内阁之权可谓要重,不过五位内阁大臣倒并非是团结一致,总的说来许阁老和沈阁老政见相合,邬至密奉袁箕马首是瞻,郭犁自成一派,有时趋从于许阁老有时又附和去袁阁老的阵营,颇显游离。
虽说秦姓一统江山之后,太祖废除丞相之制,不过到后来内阁大学士也渐渐掌握了实际的相权,尤其弘复帝限制内臣太监过多干政,予以外臣内阁更重的职权,国政军要常与内阁大臣商夺后才行颁谕,故而倒也希望内阁大臣之间能够相互掣肘,所以许晋、袁箕二位虽互为政敌已久,但则二人谁也没有失了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