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几个麻袋的衣服已经可以把这店里大概的充实起来,苏茴和曹燕红都在,四兄弟除了张保国不能来,其他三个都来帮忙了。
    一放鞭炮,就有人进门,看到这上面的衣服,就上手摸了。
    她带的这六个袋子的衣服,都是爆款,不停地有人来问价格。
    苏茴已经给明码标价了,但是不讲价的几乎没有。
    苏茴不让价,这引的有些人不高兴,不过一上午时间,她带来的衣服就卖光了,比她想象的还要好,只余下作为样板的衣服还挂在上面,依旧有人来问,问作为模板的那些衣服能不能卖。
    苏茴拒绝,说明这是进货参考用的。
    这间店写着代理,主要不是零卖,而是批发。
    她只不过先卖一批试试水。
    结果很好,有心人也会看在眼里。
    而买到了衣服的人有几个不会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
    这就是给他们提升知名度。
    第一个来问批发代理的就是吴胜海。
    他知道这间店什么时候开张,都是他朋友收拾出来的,一大早的就在门外边看着了。
    眼睁睁的看着生意的火爆,后面有人来都挤不进去。
    一天不到,货就卖光了,只剩下样板。
    他立刻上前去问价。
    只要价钱合适,他就要了。
    然后问时间:“什么时候能到?”
    苏茴:“已经在火车上了,登记一下你要的款式和数量,先到先得。”
    吴胜海是第一个,后面陆陆续续还有其他人。
    下单的没有问的人多,不过加起来数量也很可观了。
    衣服挂在那里,门开着,总有路过的人来问,说你们这衣服卖不卖呀?
    曹燕红一直保持着微笑:“这个是样板,要等下一批货来才开售,我们这里主要是批发,十件起步,数量越大,价格越优惠。”
    苏茴带的这是先头部队,只是几个麻袋的衣服,大头在火车上,算一算,距离到达没两天了。
    另一头,潘佳业那里新招的工人赶工赶的热火朝天,新年那可是买新衣服的高潮,他们怎么能够错过?
    第一个上门来批发的是吴胜海,他也是第一个拿到货的,这个店面所在的地方只是首都的一角,只有附近的人知道,他从这里拿货,卖到其他地方去,肯定能够赚差价。
    张保国他们四兄弟是知道这些衣服的成本的,第一批没有算上运费,因为是妈妈自己带过来的,最差都是翻两倍,更多的是三四倍卖出去。
    就算之后由火车运过来,加上运费,利润仍旧惊人。
    他们兄弟算了一算,怪不得妈妈能够这么雷厉风行的把工作说辞就辞,买房落户,从这一次大概推算一下,他们放心了。
    他们就怕妈妈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
    现在知道妈妈是经过合法途径得到的收入的,他们心里也自豪了起来,妈妈不愧是妈妈,就是这么厉害,就是这么能干。
    货到的很充足,店面挂上了牌子,又放了鞭炮宣告,很快就被人挤爆了。
    吴胜海从这里批发的数量不是很多,加起来不上百。
    第一个拿到之后就去了别的地方摆摊兜售,一天就卖完了,尝到了甜头,再来的时候拿的数量更多了。
    他只是众多批发商的其中一个。
    整个首都,市场有多大?
    这些衣服的优势也是摆在那里。
    比百货大楼那些高价的衣服便宜,样式也好看,还有明星同款。
    火爆的时候,不仅是苏茴,四兄弟都拉着一起帮忙,登记、拿货、收款……
    直到这一波衣服卖的差不多了,才消停了些。
    好好休息缓口气。
    以张保国的训练强度都觉得有些累了,更别说其他人。
    张安国:“妈妈?都是这样的吗?”
    这么疯狂?这么不把钱当钱?
    张卫国负责收款入账,最明白有多少钱的,想起那个数字,也咽了咽口水。
    苏茴点头:“经常是这样,供不应求,慢点就没货了,那不就急了吗?”
    还有一批在路上,在年前还能挣上一波。
    张定国:“妈妈,为什么不自己零卖?”
    一件上衣,他们这里批发价是二十,有的卖到二十四,有的卖到二十八,为什么不自己赚呢?
    张卫国摇头:“自己零卖一下子能出这么多货吗?前期不如少赚点利润,这样可以先提升知名度。”张卫国想到妈妈的牌子,楚衣,妈妈一直很强调这点,还特意做了宣传册。
    “对,先提升知名度,先把人手训练出来再开店,先把品牌打造出来。”
    “什么是品牌?”
    “要说到烤鸭你们会想到哪里?其他地方没有吗?这就是品牌。”苏茴的回答很简单明了。
    张卫国恍然大悟,随后苏茴叫他:“你要是有兴趣看看经济类的书籍,这方面国外的走在前面……”
    ——
    步入正轨之前苏茴会在店里面看着,当曹燕红适应之后她就不用整天守在店里了,有曹燕红,还有几个有事没事好奇在店铺镇守的四兄弟,她可以放心走开,要过年了,年货要准备了。
    今年她能放心的花钱了,她要好好买买买,补偿一下自己之前只能偷偷买的心理。
    明明有钱,却不能花,想要的东西还得要造一个来历才能拿到台面上来。
    今年过年他们不回去老家,年礼已经寄过去了,早早的就邮寄了,不然路上耽搁错过时间就不好了。
    就算分了家,他们做小辈的逢年过节送点吃的喝的,这是人情往来,正常,说起来苏茴也是有工作的,不回去,就寄些东西回去,不然有些眼红的就要说他们忘本了。
    张家这一边,赵来娣很生气,因为女儿长大了,她的翅膀硬了,她不听话了,她寒假回来就说了,等开春要送两个妹妹去上学,钱她从自己的补贴里出。
    她一直有教她们读书认字,按照她们的水平,直接上五年级,不行就四年级,然后再去初中,怎么也要拿个小学或者是初中的毕业证才行。
    这样子以后她们出去能更容易找到工作。
    她考上了大学,也想要带着两个妹妹出去,不想她们一辈子都在地里下地干活。
    去上学的话她们的年纪是比同学要大一些,但也不会大太多,妈妈现在就张罗着给妹妹找对象,以后有了好工作还怕愁找不到对象吗?
    赵来娣不乐意,她要是有补贴省下来还不如给她孙子买奶粉,这两个闺女年纪都这么大了,还去上学有什么用?
    她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张凤华就是不改主意。
    张根问她:“你真的想好了,她们虽然有基础,但应该是要比同龄人要差上不少的,高考的可能性你觉得大吗?而且这么多人,不也一字不认的过来了,或许她们自己也不愿意。”
    张喜华和张小华:“不,我们想去上学。”
    她们一直坚持下来读书认字,比其他人差,加倍赶上去就好了。
    张凤华回答爷爷的话:“就算不高考,能有个小学毕业证好,初中毕业证更好,现在大家都敬佩有文化的人,妹妹她们拿个文凭出去,出去找工作了更好找。”
    张根:“你有把握把她们带出去吗?”这也是自己的孙女,能带出去也好,出息了,也是他们家的荣耀。
    张凤华:“我会尽量争取,在外面,他们招工都是招有文凭的,没有文化的就是城里户口都找不到工作。”所以她不乐意让两个妹妹不上学,妹妹认字她知道,但是外人大都是认文凭的。
    两个妹妹对自己的支持,她一直都记在心里,现在她有点能力了,她宁愿自己吃得节省些,多利用休息日去外面找吃的,省下她们的学费来,让她们去读书。
    她毕业的时候她们应该也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了,到时候她工作了有工资,她们要是还想念,就继续供她们念!
    怎么也要想个办法把妹妹带出去。
    窝在村里一辈子都能看得到头。
    她就算在外面,都有一种每一天都在变化自己追赶不上的感觉,更何况是留在家里。
    家里的变化很小,她在省城,对这个变化的认知是非常明显的,张锦华在市区感觉还没那么明显,张锦华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是不说话,不支持,也不反对。
    他自己也是大学生,就算补贴比张凤华的少一点,绝对不会少太多,他自己一个人用刚刚好,就算妹妹能省,又能省多少?
    而且妹妹以后的工作肯定很体面,老师这职位也不错。
    高考恢复了,大家对老师的尊敬也有目共睹。
    她以后工作了,才是领工资的时候,现在跟她唱反调只会让她记恨。
    张根看她这样坚决:“好,你说你要供两个妹妹上学,可以,你们两个现在不在家里吃住了,家里还能应付的过来,对你们好,那就去读吧,你们大姐对你们好,你们两个也要记在心里,家里的情况你们也知道,这么多张嘴吃饭。”
    这事就这么定了。
    在收到了苏茴他们寄去的包裹的时候,张根拿着信出来看了下,也不意外他们没回来,来回一次太麻烦了,以后见面的机会真的少了。
    苏茴没有说她辞了工作去做生意的事情,这对于一些偏远地方来说太刺激了,她说了除了会引起他们担心、不赞同以及碎碎念之外不会有别的。
    她打算先忙着,等到变化蔓延到了那里再说,到时候那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苏家那边也没有说,他们以为他们女儿还乖乖的做着那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拿着工资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这一次苏茴挑了一块布料给田思怡,摸着那丝滑的绸缎般的触感,田思怡很喜欢:“这个做个荷包或者是做丝巾都很好,这么好的料子肯定不便宜,女儿又破费了,就是喜欢乱花钱,说她也说不听。”
    她很欢喜,嘴里却说着抱怨的话,脸上的笑容别人看了都没办法觉得那真的是抱怨。
    常小荷看了也很喜欢,她还没有摸过这么好的布料,刚刚摸了摸,真的太丝滑了,不愧是首都,还有这样的好东西,她在供销社里根本就没见过。
    这个布料苏茴只送给了田思怡,张家那一边她送的是张根适用的结实耐用款布料,足够张根做一身衣服了。
    这个李满芬收了起来,扯了一半给张根用,另外一半给张锦华用了,张锦华在外面上大学可不能穿得太差了,让同学看不起。
    至于她自己,这种布料她也能做衣服,但是自己平时干活又不去哪里,就不去浪费那个布料了。
    赵夏兰和张成业也收到了苏茴的礼物,张成业的是一些改革开放的报纸,还有某些地方发展副业致富的新闻简报,还有一块红布,这块布比起送给张家和苏家的人来说就小了,只能做个红盖头,这是因为他家要有喜事了,特意挑选的,多了也不合适,一块盖头正好。
    赵夏兰那一边送的是吃食,还有一些报纸杂志,她就喜欢看八卦的,没事做了翻一翻,这也作为消遣,消遣的同时还能知道一些外面的消息。
    </div>
    </div>

章节目录


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大河东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河东流并收藏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