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着小路走了10分钟,就到了一个小村子,封华脚步不停,继续往前走,老五屯后面还有个更小的村子,叫四屯,过了四屯还有个三屯。
也不知道这些名字是怎么起的,不过三屯后面倒是没有二屯一屯。
封华在四屯有“熟人”,在五屯却有个“仇人”,所以她第一次交易选择去四屯,看看她的老熟人。
那是个叫翠花的小姑娘,跟封华同岁。翠花这名字在当下非常受欢迎,相比与美啊,秀啊,芳啊,荣啊什么的,翠是比较高大上的。
很多人都知道玉是什么,但是很少人知道翡翠是什么。
封华上辈子第一次来五常是18岁,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纪,又涉世不深,为人处世都显稚嫩,难免遭人惦记。
是性格泼辣的翠花维护了她。
想起前世第一个好朋友,封华不自觉笑起来,加快了脚步。
五常三面环山,又有一条大河经过,所以虽然地处北方,也适合水稻生长。
封华走了半个小时,就到了四屯,一个位于山脚下平原地带的小村子,整个村子非常小,只有十多户人家,老弱病残加起来六十多口人,自成一个小队。
封华按照记忆来到村头一户人家门口,放下背筐,坐了下来。
这就是刘翠花的家,院子里静悄悄,一点声音也没有。封华一点不意外,刘翠花的爸爸是四屯生产小队的队长,为了起到表率作用,她们家上到66岁的老人,下到8岁的孩子,全部下地参加劳动。
好在现在已经是午饭时间,封华坐下没几分钟就看见陆陆续续有人回到了村里。
一个个沉默,缓慢地走着,无精打采,有气无力。有人眼尖,看见了封华,不过没有人好奇地过来询问,实在是没心情,也没力气。
作为小队长,刘保柱一家走在队伍的最后,同样的有气无力。
封华一眼就看到了走在最最后的翠花,几乎是拖着她的小妹妹一步一步往前走。
不同于大人的麻木,小小的翠花脸上还有几分灵动和倔强。
封华微微一笑,翠花一定是又想进山打猎了。
这里紧邻大山,几乎个个男人都会打猎,而假小子一般的翠花自然也会,还是个中好手,即便在这几年,十次进山也有九次不空手出来。
封华都跟她学过射箭、挖陷阱,偶尔也是有收获的!
刘保柱第一个发现了坐在门口的封华。
“小姑娘,你是谁家的?找人?”刘保柱一边问,一边回想村里谁家有这么体面的亲戚。
封华一身毫无补丁的新衣服比较扎眼,更扎眼的是她白嫩的脸和纯净的气质,似乎从未受过人间疾苦。
而现在这个时候,什么样的人能感受不到人间疾苦?刘保柱甚至一时都想不出来。
封华站起来,小声道:“大叔,换大米吗?”
别的不用多说,一句“换大米”谁都懂。这里往年一直有人来换大米,家家户户都换过。
一家子人都愣住了,现在这时候,还有人来换大米?看看封华脚下的筐,被一个麻袋盖着,并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不过看样子,并不是空的。
第31章 刘保柱
翠花一个箭步冲过来,好奇地瞪大眼睛看着封华,又看看封华脚下的筐。
封华对她笑笑,翠花一愣,也回了个灿烂的笑,一口白牙闪闪发亮。
刘保柱四下看了看,村里人已经都回家了,现在路上并没有人。
“进去说。”刘保柱小声道。较真起来,换大米也不是个可以拿到明面上来说的事,虽然家家干过,但这也不是被允许的。
在他们这里,一不小心就会被划到投机倒把里头。
封华一把拎起背筐背上,走进了院子。刘保柱有些失望,筐里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过这才是正常的,现在谁家还有多余的粮食出来换大米。
也许是这小姑娘家有人生病了,想吃点细粮?
院子没有围墙,只有矮矮的篱笆,这事也不适合在院子里进行,几人都进了屋子。
翠花的奶奶和妈妈并没有急着去做饭,而是好奇地站在一边,想看看封华到底拿什么来换大米。
封华一把掀开麻袋,露出里面一个一个扎着口的小布袋子,满满一筐。从布袋子紧绷的形状里就可以看出,里面装的是大粒的粮食。
“呵。”刘保柱低呼一声,他想到筐里会有粮食,但以为很少,没想这么多!那一定很沉!
刚才这小姑娘可是一把就拎起来了,他以为筐里顶多五六斤,但是看现在的样子,怕是有五六十斤。
刘保柱把眼睛从筐里挪出来,好奇地盯着封华,这不是个一般人。
刘家其他人一时没想到这点,只是被这满满一筐的粮食镇住了。
封华拿起一个小袋子,解开扎口的绳子,露出里面金黄的玉米,递给刘保柱。
“大叔,这一袋1斤5两,换一斤大米,你看行不行?”封华说道。
这一袋袋的玉米都是按1斤5两装好的,方便交换。而往年的交易价格是小米1斤2两换大米1斤,玉米比例不定,1斤3两或者1斤4两换1斤大米。
封华多给一些,算是尽点心意。她现在并不差这点东西,她甚至想5斤玉米换1斤大米,但是理智告诉她,她不能那么做。
顺着小路走了10分钟,就到了一个小村子,封华脚步不停,继续往前走,老五屯后面还有个更小的村子,叫四屯,过了四屯还有个三屯。
也不知道这些名字是怎么起的,不过三屯后面倒是没有二屯一屯。
封华在四屯有“熟人”,在五屯却有个“仇人”,所以她第一次交易选择去四屯,看看她的老熟人。
那是个叫翠花的小姑娘,跟封华同岁。翠花这名字在当下非常受欢迎,相比与美啊,秀啊,芳啊,荣啊什么的,翠是比较高大上的。
很多人都知道玉是什么,但是很少人知道翡翠是什么。
封华上辈子第一次来五常是18岁,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纪,又涉世不深,为人处世都显稚嫩,难免遭人惦记。
是性格泼辣的翠花维护了她。
想起前世第一个好朋友,封华不自觉笑起来,加快了脚步。
五常三面环山,又有一条大河经过,所以虽然地处北方,也适合水稻生长。
封华走了半个小时,就到了四屯,一个位于山脚下平原地带的小村子,整个村子非常小,只有十多户人家,老弱病残加起来六十多口人,自成一个小队。
封华按照记忆来到村头一户人家门口,放下背筐,坐了下来。
这就是刘翠花的家,院子里静悄悄,一点声音也没有。封华一点不意外,刘翠花的爸爸是四屯生产小队的队长,为了起到表率作用,她们家上到66岁的老人,下到8岁的孩子,全部下地参加劳动。
好在现在已经是午饭时间,封华坐下没几分钟就看见陆陆续续有人回到了村里。
一个个沉默,缓慢地走着,无精打采,有气无力。有人眼尖,看见了封华,不过没有人好奇地过来询问,实在是没心情,也没力气。
作为小队长,刘保柱一家走在队伍的最后,同样的有气无力。
封华一眼就看到了走在最最后的翠花,几乎是拖着她的小妹妹一步一步往前走。
不同于大人的麻木,小小的翠花脸上还有几分灵动和倔强。
封华微微一笑,翠花一定是又想进山打猎了。
这里紧邻大山,几乎个个男人都会打猎,而假小子一般的翠花自然也会,还是个中好手,即便在这几年,十次进山也有九次不空手出来。
封华都跟她学过射箭、挖陷阱,偶尔也是有收获的!
刘保柱第一个发现了坐在门口的封华。
“小姑娘,你是谁家的?找人?”刘保柱一边问,一边回想村里谁家有这么体面的亲戚。
封华一身毫无补丁的新衣服比较扎眼,更扎眼的是她白嫩的脸和纯净的气质,似乎从未受过人间疾苦。
而现在这个时候,什么样的人能感受不到人间疾苦?刘保柱甚至一时都想不出来。
封华站起来,小声道:“大叔,换大米吗?”
别的不用多说,一句“换大米”谁都懂。这里往年一直有人来换大米,家家户户都换过。
一家子人都愣住了,现在这时候,还有人来换大米?看看封华脚下的筐,被一个麻袋盖着,并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不过看样子,并不是空的。
第31章 刘保柱
翠花一个箭步冲过来,好奇地瞪大眼睛看着封华,又看看封华脚下的筐。
封华对她笑笑,翠花一愣,也回了个灿烂的笑,一口白牙闪闪发亮。
刘保柱四下看了看,村里人已经都回家了,现在路上并没有人。
“进去说。”刘保柱小声道。较真起来,换大米也不是个可以拿到明面上来说的事,虽然家家干过,但这也不是被允许的。
在他们这里,一不小心就会被划到投机倒把里头。
封华一把拎起背筐背上,走进了院子。刘保柱有些失望,筐里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过这才是正常的,现在谁家还有多余的粮食出来换大米。
也许是这小姑娘家有人生病了,想吃点细粮?
院子没有围墙,只有矮矮的篱笆,这事也不适合在院子里进行,几人都进了屋子。
翠花的奶奶和妈妈并没有急着去做饭,而是好奇地站在一边,想看看封华到底拿什么来换大米。
封华一把掀开麻袋,露出里面一个一个扎着口的小布袋子,满满一筐。从布袋子紧绷的形状里就可以看出,里面装的是大粒的粮食。
“呵。”刘保柱低呼一声,他想到筐里会有粮食,但以为很少,没想这么多!那一定很沉!
刚才这小姑娘可是一把就拎起来了,他以为筐里顶多五六斤,但是看现在的样子,怕是有五六十斤。
刘保柱把眼睛从筐里挪出来,好奇地盯着封华,这不是个一般人。
刘家其他人一时没想到这点,只是被这满满一筐的粮食镇住了。
封华拿起一个小袋子,解开扎口的绳子,露出里面金黄的玉米,递给刘保柱。
“大叔,这一袋1斤5两,换一斤大米,你看行不行?”封华说道。
这一袋袋的玉米都是按1斤5两装好的,方便交换。而往年的交易价格是小米1斤2两换大米1斤,玉米比例不定,1斤3两或者1斤4两换1斤大米。
封华多给一些,算是尽点心意。她现在并不差这点东西,她甚至想5斤玉米换1斤大米,但是理智告诉她,她不能那么做。